红岩人物(红岩人物形象分析)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长篇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出身蜀中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其同父异母兄长罗广文任过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1944年初,罗广斌结识了地下党员马识途,思想日趋进步,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就是江姐)。1948年9月10日因叛徒出卖,罗广斌在成都被捕,后被押到重庆,先后在渣滓洞白公馆关押。1949年11月27日,趁着国民党特务集中在渣滓洞进行大屠杀的间歇,罗广斌争取白公馆的看守杨钦典打开牢门,组织多人越狱脱险。

红岩人物(红岩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的另一位作者杨益言是重庆本地人。1944年他考取上海同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48年初因参加反美反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这年8月,杨益言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在渣滓洞,到1949年4月,才被亲友营救出狱。

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之后,罗、杨两人记下了刚刚发生过的惨痛经历。杨益言在大屠杀发生之后迅即写出了《我从集中营出来——瓷器口集中营生活回忆》。罗广斌也与人合写了《如此中美合作所》,敍述了血染白公馆、火烧渣滓洞的经过。到1958年,《红旗飘飘》又发表了罗、杨两人的《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记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死难的烈士们》。一年后的59年2月,4万字的《在烈火中永生》正式出版。

红岩人物(红岩人物形象分析)

但“小说”与“回忆录”还是有区别,罗、杨二人毕竟只对渣滓洞、白公馆的狱中经历有着感性认识。两人后来访问了许多曾在农村搞武装斗争、在工厂搞工人运动的老同志。两人在特务的档案中,发现了特务日记。这之后,罗、杨才觉得要写的人和事清晰了些。

经过几年创作,原来文中主要揭露敌人惨无人道的暴行最终升华为歌颂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小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61年12月出版发行。这部小说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而后50多次再版,发行量超过千万册,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2019年9月23日,《红岩》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红岩人物(红岩人物形象分析)

渣滓洞原本是资本家开办的一个小煤窑,因产出的煤渣多,煤炭少,故称为“渣滓洞”。1944年,军统局将其用作关押“政治犯”的看守所。至于“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1939年,军统局改为“军统局特别看守所”。

渣滓洞、白公馆当时被狱中革命者称为两口“活棺材”。用国民党特务日后回忆的话说,渣滓洞“每天只放风十几分钟,其余时间被禁锢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伙食很坏,只有一点囚粮和一点“”盐水汤的菜。因营养不良,又没有运功,患病的人很多。”囚禁在此的革命人士长期遭受折磨,精神上肉体上遭受了许多痛苦,二十岁的青年人头发变白,中年人成老年人,许多人得了慢性病。

在小说《红岩》里,人们可以感受如下的文字:“在这间十来步长,六七步宽的窄小牢房里,关了二十来个人”,“只能从铁门外楼栏杆的缝隙里,望见不远处的一块地坝,这便是每天`放风'时,所有牢房的人可以轮流去走动一下的狭窄天地,”“全室的饮水,储存在一只小的生锈的铁皮罐子里”,“是吃饭的时候了,室外传来一阵混合着焦与霉变的味道”,“饭桶里面尽是乌黑的碎石似的硬饭粒……”

红岩人物(红岩人物形象分析)

渣滓洞

作为小说,《红岩》有着真实的时代,真实的地点,真实的事件起因,文学的要素之一就是细节的真实。因此,在《红岩》中,作者写了一批真实的人,如戴笠、毛人凤、杨虎城、江姐等人。

小说中的大部分内容的确是革命烈士们斗争的真实写照,它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者之一杨益言后来说:“应该说,这部作品所描写的环境、人物、事件,在历史上确实是有过的,是真实的”。但另一方面,小说作品它可以遵循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因而小说中的人物同生活原型,是有距离的。

红岩人物(红岩人物形象分析)

未完,请续看下篇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