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原标题:《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

2023年8月28日刊| 总第3341期

“两千五百年的姑苏城,不能就这么让强盗给践踏了。”

在电视剧《孤舟》发布的首支预告片中,曾舜晞扮演的顾易中说了一句提纲挈领的台词。在看待日本入侵中国的问题上,他首先排除了个人的恩怨,而是上升至文明、文化的守护,这既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精神。

本剧讲述在1941年的苏州,建筑师顾易中因为爱情被迫卷入危局,与汪伪人员周知非(张颂文 饰)斗智斗勇,在斗争中不断成长的故事。

在剧作层面,“两千五百年的姑苏城”体现了浓厚的江南特色。当谍战剧患上创新焦虑症之后,在地理空间上逃离上海、天津等热门城市,发掘其他城市的特色就成为了重要的创新途径。

但要面对的问题也不少。其一,抗战时期,间谍高密度活动的城市就那些,选择哪个城市才不会违背史实?其二,地域特色如何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停留于口头的创新?

怀揣着这些疑问,影视独舌对话了《孤舟》的编剧、导演林黎胜,与他聊起了《孤舟》的创作始末和谍战剧的创新之道。

《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林黎胜(左)

以下,是林黎胜导演的讲述。

十年跋涉,只为一个“新”字

《孤舟》的故事构思大概在2012年就有了,当时我们跟幸福蓝海达成合作,打算做一部谍战剧,并且建立一个共识:要有创新,要拓宽这个类型,像2011年的《借枪》一样,在类型中反类型。

创新哪有那么容易,最开始我们写一个年轻的世家子弟,从一个社会小白变成老练特工的过程,故事发生地设置到了广州。

可总感觉味道不对,还是缺一把钥匙。再加上那段时间影视行业风云变幻,这个项目暂时就被搁置了。

我个人有个小爱好,比较喜欢研究民国的建筑史,自然也对民国的建筑大师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中国营造学社”很感兴趣。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像梁思成、吕彥直这些民国著名建筑师被卷入谍战,会是什么样子?

于是男主人公的形象在我脑海中开始成型: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民国建筑师,同时还是一个职业特工。他对建筑学有无限热爱,但在山河破碎的时候被迫拿起武器,戏剧性就由此产生。

《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人物建立起来之后,苏州就进入了我的视野。因为苏州有很多的园林等古建筑,更容易与男主人公的职业产生呼应。

说了这么多,它们跟谍战有什么关系呢?

我认为它可以夯实剧集的背景,拓宽谍战剧的表达。比如,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一举击破了当时日本学者说的“中国没有唐代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你只能去日本奈良”的妄言。我把这些真实事件,一部分融入情节,一部分作为背景展开。

人物是虚构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历史背景与地域是完全真实的,我认为这样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除此之外,我也会把一些建筑的理念放置于谍战,从谍战手段的角度来看,它也有新鲜感。

《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最重要的是,通过将中国古建筑文化和谍战元素相融,通过拍出极具特色的苏州园林,通过营造具有氛围感的江南水乡,让《孤舟》充满时代特征、地域特征,以及我们民族的文化特征。只有把背景做实了,故事才不会有架空感、塑料感,观众才更容易代入。

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在取景和影像上花了很多心思。

拍出苏州的油画感

因为一些原因,我们没有办法全程在苏州拍摄,内景大多在横店完成,但为了保证质感,我们采用了三个办法,一是横店但凡有苏州感的景我们几乎都拍遍了;

二是大量内部搭景,我们的美术很厉害,把苏州的很多园林及建筑都“搬”了过来;

三是外景实拍,我们在苏州找到了一个没太被拍过的地方——昆山锦溪,它有几条街完全具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气质,无论是石拱桥还是“小桥流水人家”。感觉都特别对,在那儿大概拍了十多天外景。

《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三管齐下,我认为这样呈现出来的苏州既不花哨,也很有层次感。既然创作初衷就是要做地域特色,那就要在拍摄时努力去落实,而非停留在口头上。

拍摄上下了功夫,做后期时也要打好配合。《孤舟》这次呈现的并不是淡雅的江南水乡,而是在色彩上更加饱满,这一点实际上我们是受了陈逸飞取材周庄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启发,用油画去表现江南水乡,浓烈又不失宁静,饱满间见真实。

《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寻找历史的倒影

拍出人物的职业特点,拍出苏州的地域特色,以及拍出历史的倒影,这是我希望《孤舟》最终呈现的样子。

前两者比较好理解,那什么是历史的倒影呢?就是处处不提真实事件改编,但处处有真实历史的影子。

我是读历史出身,喜欢搜集资料,略有点“考据癖”。有人说写谍战剧没有体验生活一说,我觉得还真的有,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体验。比如,看口述历史。

写作过程中,我看了大量的当时亲历者的回忆,尤其是汉奸自述。因为抗战胜利后很多汉奸被抓,被审判,所以就留下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比如有一本书叫《我所知道的汪伪特工内幕》,还有一本《审判汪伪汉奸笔录》(上下册),都是当时亲历者的口述,细节生动。

大汉奸周佛海的《周佛海日记》也可以参考,虽然这本书中间缺了一年,但这汉奸当时是如何跟日本人勾结的,有哪些应酬往来,怎样对自己的卖国行为进行辩解等等,都以日记体的方式记录在案。

《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但光有这些还不够,我定义《孤舟》为一部谍战生活剧,就是说它不只是一个偷情报、救人的强情节故事,我还希望它能呈现出当时这些人到底是怎样生活的?

当事人的口述历史和传记之外,还有很多额外的资料补充,比如当年有个日本人高仓正三在苏州生活,并记下《苏州日记》,这本书记录了当时苏州的风土人情、生活细节甚至市场物价,非常详尽。剧组给演员推荐了这本书,它不仅对我,对组里各个部门的启发都很大。

比如,剧里专门会讲那些汉奸是怎么过日子的,他们住在哪里?怎么做饭?怎么防暗杀?我们在横店找了一个中西式结合的楼,当然比历史上真实的90号要大,汉奸在这里办公,在后院的宿舍生活。

除此以外,还阅读了些历史学家写的关于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华理论,比如“以华治华”的策略是如何具体实施的?这些历史资料的广泛阅读,能帮助我们完善更多细节,并从另一个维度来思考,比如日本人派驻到苏州90号特工站的顾问应该是什么身份?权限有多大?他们是怎样利用宪兵队控制汪伪特工的?等等。

《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对于汪伪特务组织,观众可能熟知的是上海极司菲尔路的“76号”,其实汪伪的苏州特工站也是真实存在的。它隶属于76号,位于苏州祥符寺巷90号,所以剧中简称“90号”。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有部老电影叫《特高课在行动》,就涉及到了这一机构。

之所以花工夫去做这些考据,一方面是我个人一贯的创作追求,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它能作为这部剧的一种趣味,被那些具备一定历史知识的人发现,并体味到其中的妙处。

还有一点,也算彰显一种创作态度,很多情节我们并不是瞎编乱造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比如剧里有一场戏,说的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设局将汉奸一网打尽,那个情节其实就是历史上军统特务戴笠干的真事儿,他在北平邀请以前的好多汉奸赴宴,等他们都到齐了之后当场点名逮捕,上演了请君入瓮的好戏。

《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跟张颂文第一次见面聊了11个小时

男主人公是一名建筑师,是传统知识分子,我们通过他来体现知识分子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士”的精神,他们爱国,守护故土,延续传统中国文化。本剧整体上,是在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就意味着,《孤舟》要书写统一战线中各个阶层的人。这个剧有名有姓的人物一共有128个(后来加到了140个左右),为了体现他们的各种身份特征,每个角色我们都或长或短地做了小传。

张颂文老师是最早确定的演员,当时《狂飙》还没播出,他还没有出圈到现在这种程度,但业内都知道他,那时候他可选的剧本实际上已经很多了。

《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他演的是剧中的大反派:汉奸周知非。《孤舟》之所以能打动他,或许是因为他对民国这段历史的兴趣与熟稔。

我记得第一次跟他见面,我们就聊了11个小时,一直在聊民国的各种轶事,我们有聊不尽的民国话题。我读历史出身,写剧本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他还能跟我聊那么长时间,可想而知他平时做了多少功课,读了多少历史闲书,另外也说明张老师确实对这个故事有感觉。到现在我们见面还互相推荐最近阅读书目呢。

曾舜晞呢,我们团队跟他一见面,觉得他就是顾易中,就是那名苏州民国建筑师。他是广东人,有南方人的质感,有那种知识分子的儒雅感,尤其当我们给他戴上圆框眼镜后,我觉得我们的主人公从屏幕里走出来了。

《孤舟》:林黎胜十年考据翻新谍战,曾舜晞、张颂文双雄对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繁体)

?

而且,观众完全不用担心他会在张颂文老师面前怯场。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他演得很认真,这让他心无旁骛;第二,他的形象与角色太贴合,所以当他站到场景里,拍出来的质感就会很好;第三,张颂文老师演戏时不会只顾自己发挥,他会和对手演员做到有来有回,一起托着戏走。

女演员的选择上,我们也是以合适为第一准则。陈都灵饰演的张海沫和王玉雯饰演的肖若彤一个干练多情,一个热血崇高,当时我们觉得这两个特质在两位女演员身上兼而有之,最终呈现的时候,陈都灵比我设定中的张海沫多了一些柔弱,而王玉雯的肖若彤则显得摩登一些。

我很欣慰最后呈现的这种变化。我愿意看到演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必须一板一眼地按照我的设计来,让角色的特质和演员的理解互相渗透,得到一个更为丰满的人物,是我乐意见到的。

当然,发挥归发挥,人物的基本底色不能丢。正式拍摄前,演员除了阅读我们推荐的书目之外,我们全组人员还进行了剧本围读,当时就让他们提前想哪场戏该怎么处理,如果想不出来就现场提,大家一起想办法或者张颂文老师现场指导;有理解不了人物的地方也现场交流,我给他们讲人物背景和行事逻辑。

开机后,每天早上拍摄前,我都会趁演员化妆的时候,把今天要拍的戏份跟他们过一遍,所以到了正式拍摄时真的很省心,演员不会对自己的角色有疑问,具体怎么演提前也有所准备。

我作为导演、编剧,写这个剧本前前后后花了十年,每个人物、每段故事都印在了脑子里,即便现场需要根据场景和演员状态临时飞页,也丝毫不在话下。

作为一个谍战剧创作的老人,我曾经参与过《潜伏》的剧本策划,担纲过《借枪》的剧本改编,亲眼参与并见证了谍战剧的辉煌年代。

这个类型发展到今天,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侧重,我没有去想过现在的创作潮流是什么,但我认为,一部背景扎实、地域特色鲜明、建筑师技能与特工技能相融合的谍战剧,理应能给观众带来足够的新鲜感吧。

目前这部剧的后期制作已经基本完成,我们还在进行声音、调色、配乐的最后调整,希望能够与观众早日见面。

文/许心强

家人们,请给影视独舌标星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4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