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在金融业领域有着诸多建树的国家:我们可以参与全球的经济建设,购买并出售世界范围内的商货物品,拥有很多国家并不普及的移动支付网络,甚至对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也抱着尝试态度。但是部分民众却对金融领域一个重要的金融工具“保险”仍持有抵触态度。
“保险是骗人的”这种论调并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也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不过这种不信任的呼声在现阶段中国的部分地区却表现的越发强烈。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现阶段中国的家庭,对自身未来的不确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焦虑。消除焦虑确实有很多种方式,只不过很多人对保险这种方式并不信任。
其实这种情况是可以被理解的,人类本身对信息存在一定的过滤机制,这种机制会让人更容易记住坏的,忽略好的。而信息的传播天然喜欢放大坏的消息,也就导致很多人了解到某某保险拒赔,至于因为什么原因拒赔根本就毫不关心。
另外中国保险行业本身,也确实存在代理人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参差不齐,行业规范不健全,以及投保人对保险服务没有进行充分了解等诸多问题。这些也加强了大众对保险的负面情绪。
俗话说:最不起眼的谎言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那么作为“骗人”的保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今天我们不妨静下心,摘掉有色眼镜来梳理一下现代保险的历史脉络。
古代风险管理意识与现代保险
很多资料在引用保险起源时常常喜欢往远了说,比如中国春秋时期的“耕三余一”,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的石匠互助基金等等。这些内容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现代保险影子,但究其根本仅仅只是适应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需要而已,一味刻意地探寻其对现代保险的意义,就像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介绍自己,总愿意提祖上如何如何;或者路边摊的大众美食,总愿意给自己找个历史典故与风流事迹等等。
我们这里探讨的主体是现代保险,其本意是稳妥可靠的保障,继而延伸成为一种保障机制。其建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商业行为,所以需要有明确的合同约定,并在经济、法律、社会、风险管理等四个方面具备融通作用。所以上述古代人类的故事,只能算是具备风险管理意识,并不能严格地算作现代保险的起源。
追根现代保险的起源,还得从“那一片海”说起。
海上贸易的重要金融保障衍生品
古代的西方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多为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或为关山阻隔的小块平原。地理情况决定了其在物资交流上仅靠陆运相对困难,海运成为一种为了生存的必然选择。
但即便到了今天,人类在大自然的“喜怒无常”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出海贸易虽然可以互易物资甚至赚到大笔金钱,但是也有可能遭受不测风云。所以,一种为了群体利益,减少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带来经济损失的“分摊”模式,就开始在各个海洋交易的密集区流行开来。
直到公元1384年,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这张保单承保一批货物:从法国南部阿尔兹安全运抵意大利的比萨。在这张保单中有明确的保险标的,明确的保险责任,如“海难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损、搁浅、火灾或沉没造成的损失或伤害事故”。在其它责任方面,也列明了“海盗、抛弃、捕捉、报复、突袭”等所带来的船舶及货物的损失等等,一份真正意义的现代保险就此诞生。
15世纪以后,新航线的开辟使大部分西欧商品不再经过地中海,而是取道大西洋。直至16世纪时,英国商人从外国商人手里夺回了海外贸易权,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保险业务从此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
日不落的荣光,一切开始的地方
16世纪下半叶,经英国女王特许。伦敦皇家交易所内建立了保险商会,专门办理保险单的登记事宜,保险行业开始受到国家重视并且走上正规化。1720年经女王批准,英国的“皇家交易”和“伦敦”两家保险公司正式成为经营海上保险的专业公司。区别于海上保险,火灾保险也于17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而与我们普通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寿保险则也于同一时间粉墨登场。
著名的天文学家哈雷,在1693年以西里西亚的勃来斯洛市的市民死亡统计为基础,编制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张生命表,精确地演示并归纳了每个年龄的死亡率,提供了寿险计算的依据。之后托马斯·辛普森根据哈雷的生命表归纳的人的死亡变化的规律制作了保险费率表,詹姆斯·多德森又根据人的年龄差异设计了保险费率表,并提出了“均衡保险费”理论,增强了人寿保险的科学性,从而促进了人身保险的发展。
1762年英国公平人寿保险公司正式成立,真正根据保险技术基础而设立的人身保险组织正式登场。1776年,英国公平人寿保险公司在进行决算时,发现实际责任准备金比将来保险金支付所需的准备金多出许多,于是决定将已收保费的10%还给保单持有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分红保险出现雏形。
直至18世纪末,为了抵御通胀和利率波动,分红保险被更多的用户了解并接纳。而将分红功能发扬光大的,则是保险行业的后来者。
道德与市场之下的美利坚,人寿保险行业的集大成者
19世纪虽然被称作是英国的世纪,但从大不列颠“分家”单干的美利坚合众国也没闲着。
19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开始“起飞”,从一个农业社会过渡到一个人情味相对“淡薄”的城镇化社会。18世纪残留的针对丧亲之人的“社区关怀”制度早已被城镇化步伐碾压得荡然无存,逐渐被人寿保险行业的理性化和商业化所取代。
因为在外工作养家的男性预期寿命相对于女性而言较短,对于没有工作,又负责照顾家庭的多数家庭女性来说,如果不幸降临在他们丈夫的身上,她们将如何安度余生呢?所以城市和大城镇的工人家庭特别需要人寿保险。
这样,一个巨大的不牵涉个人情感的市场交换系统就出现了。 起初美国的保险代理人往往以传教士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代理人们被教导:他们从事的是一门令人荣耀的合法生意,在经济上帮助那些失去亲友的人们。
长期以来,美国公众对保险代理人的尊重程度较低,人寿保险销售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职业。直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保险市场逐渐强调保障服务的系统性知识。这些知识和技能使保险代理人成为能为顾客设计财务计划的规划人员,并且立志为每一个家庭提供长期有效的服务。
自此,美国民众对保险代理人的印象才发生了好转,并使得保险行业在美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美式经验”也从此开始辐射到全球市场。
然而,即便当人寿保险变成一门走向全球的合法生意,人寿保险依然逃脱不了利他性的角色定位,这一点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人情保单”到“财务规划”,中国式思维下的保险囧途
如果从中国的保险历史源头讲起,恐怕可以追溯到清政府放开海禁。但是单论中国的现代保险事业,则应该从194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开始算起。从此中国的保险行业,开始拥有国家政府的公开背书与支持。
不过因为一些历史问题,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其实应该是从1979年才开始走上正轨。距今为止,中国的保险行业从一无所有到发展成全球第二大寿险市场,仅仅只用了40年的时间。
在这40年的时间,中国的保险代理人经历了从“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的尴尬境地,到“家庭与生命的合伙人”身份的转变。
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跌,医疗费用持续通胀,养老金开始从靠国家变成凭自己,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家庭重组风险,以及即将到来并且进展迅猛的老龄化社会……这些不确定性都加重了中国成年人的危机感。
从最初的“人情保单”到“就当存钱了”,再到如今的“家庭财务保障计划”。除去中国政府的不断背书,保险越来越多地开始融入中国社会。
尽管中国人仍然忌讳与保险从业人员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生死,但当今中国社会看病难与贵的问题的确是一件让人无法忽略的事实。通过商业医疗保险,解决社保无法解决的治疗费用,通过重大疾病保险,解决罹患重大疾病后治疗与休养的误工费用。
不只是医疗保险、重疾保险开始走进每个中国人的家庭,养老年金保险也逐渐被社会所认识与接受。
保险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中国,保险人员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保险教材已经开始走进学校,保险专业已经开始设立于大学,保险监管机构与银行监管机构合并。这些都在传达一个信息:保险不是骗人的。
保险姓保,它不能让用户的资产大幅度地增值,但它可以做到让资产保值。保险分很多险种:人寿保险、医疗保险、重疾保险、年金保险、人身意外保险,每一种都有对应的保险责任,并不是买了其中一项或两项,所有的责任就都让保险公司包圆了。保险需要仔细看合同条款,什么赔什么不赔,什么负责什么免责,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所以,保险并不是骗人的。它存在了几百年,并且将依然存在下去,帮助更多的家庭走出意外所带来的财务困境。我们需要了解它,才能消除片面信息所带来的误会。
如果我们总是把我们的偏见,用一种自圆其说的理论催眠自己并且拒绝了解真相,那么恐怕当风险来临之时,我们珍爱的家庭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它的原罪叫做傲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1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