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在这里,一山一水都留下了革命先烈的战斗足迹,一草一木都记载着可歌可泣的信仰故事。催人奋进、感人肺腑的故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如磐的初心、如山的信仰,记录着中国革命从江西走向全国,从胜利走向胜利。
不忘来时路,薪火相传承。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一起走进“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第三季,讲好革命故事,汲取信仰信念信心,接续传承前进的智慧力量。
第三十期
行洲红军标语
行洲村地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腹地,紧挨井冈山南大门朱砂冲哨口,海拔约400米,地势平坦开阔,背靠井冈山主峰,四面环山,是井冈山红军五大哨口内面积大、人口多的一个村庄。这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白军和红军反复拉锯争夺的要地。
1928年5、6月间,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军刚进驻行洲,各部的宣传队就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就地取材,用笋壳、棕片扎成“笔”,蘸上石灰、墨汁,或者直接用木炭,一边把革命主张写在墙上,一边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
不一会儿,墙上就写了“实行马克思主义,实行共产主义”“共产党是一切穷苦民众的!”“打土豪,分田地!”“男女平等,扩大红军!”“打倒反动的国民党!”等几十条标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红军的宗旨和各项政策,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

"红军是为劳苦农名谋利益的先锋队!”标语
“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在行洲村垄水段有一幅16米长的巨幅红色标语,尤为引人注目。这是萧克部队的宣传员彭嘉珠1928年在行洲村民李焕湘家墙上书写的。标语写下不久,红军开拔,国民党军队占领村子。李焕湘为了避免遭受迫害,巧妙地来了个改头换面,将“红军”的“红”字刮掉,填上一个“国”字。不久,红军又打了回来,老百姓又将“国”字改回成“红”字。就这样改来改去,最后这条标语的开头还是定格在了“红”字。
1929年1月,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国民党在井冈山地区实行“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灭绝人性政策,妄图掐灭老百姓的革命念头。
“听说周边许多村庄被烧毁了,只要发现跟红军有一点关系就要通通烧掉。”
“我们墙上这么多标语,这白军说来就来了,可怎么办?”
……
行洲村老百姓七嘴八舌,十分紧张,他们日夜盼望着红军能够打回来,无论如何都舍不得把标语毁掉。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眼下最要紧的是保命。我看这样吧,用黄泥巴把标语墙糊起来,白军来了让他什么也看不到。”一位老者说道。

剥去墙皮重见天日的红军标语
就这样,红军标语一直被黄泥巴保护着直到革命胜利。后来,专业人员采用敦煌的技术,层层去掉墙皮,露出原来的墙,这些标语才又得以重见天日。
行洲红军标语是至今保存最原始、最完整和内容最为丰富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标语群。井冈山斗争时期,标语、口号,这些看似简单的形式,却有效地反击了敌人,宣传了党和红军,唤起工农,激励军民,为革命斗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省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视频:江西广播电视台影视·旅游频道
编辑:省文旅宣推中心(江西画报社) 杨可
初审:邓高正、秦斯
复审:周琦、杨可
终审:宋靖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