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凉州词王之涣的凉州词)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的人把这首词的第三句解释为戍边战士用羌笛吹奏《杨柳曲》,表达戍边战士孤独寂寞以及思乡之情。第四句解释为皇帝的恩德到不了玉门关这个边疆小城。如果这样解释,其意境又在哪里呢?我们先想一想,既然是一首好的诗词,必定是极具韵味的,其思想内涵丰富,意境高远,才会广为流传,且不说王之涣长的脑袋多,多砍几刀毫不在乎,敢含沙射影的批评皇帝,但是,这样解释又怎么能令文人墨客欣赏呢?又怎么会流传千古呢?如果是这样解释,看这样子,会不会马上就会有士兵逃跑了呢?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就读不懂、也不会解释古诗词,当代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匮乏在这首词面前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先看看这句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一个养字,足以说明历朝历代对士兵的尊重。边疆当然不及江南繁华,但是士兵们也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在驻守边疆吧。

作者以开阔的视野描写边疆小城玉门关,开头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个“远”字和“上”字展开了这首词的意境,为下面发生的事做了铺垫,没有描写黄河的水,而是把黄河和白云作为一个整体描述,意境高远,视野开阔,紧接着,远远望去,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玉门关就这样突现在读者面前,画面感非常强烈,这表达的是作者急迫的心情,作者把黄河、白云、孤城、高山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首词重点不是描写景物的,而是叙事的,重点是下面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看似寂静的画面怎么突然响起了羌笛呢?原来这里刚刚发生了一次战斗,战场当然是开阔的了,这就与前面的黄河白云形成了联系,战败了的俘虏吹起了羌笛,哀怨上天不公,哀怨中原人有着得天独厚优越的自然条件而自己没有,哀怨春天到了,自己这里连柳树杨树都迟迟没有发芽,这里的杨树柳树代表着自然条件。一个“何须怨”,仿佛是刚刚结束战斗的中原大将军听到“羌笛”吹奏的声音斜着眼睛看着俘虏,带着轻蔑的表情和口气说:“何须怨杨柳呢”?战争历来都是残酷的,难道中原将士没有牺牲的吗?肯定有,但是作者不写,难道“羌笛”就没有死伤的吗?肯定有,作者还是不写,不写不等于没有写,不等于没有暗示,作者暗示中原将士不怕死的精神,战争哪有不死人的?暗示中原将士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没有屠杀俘虏,这才有“羌笛”的声音,这也反衬着“羌笛”烧杀抢掠,赶尽杀绝的罪行。下一句话就对这个“何须怨”做出了解释,这是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上天是公平的,可为什么春风不度过玉门关去呢?难道春风有靠山,春风有后台吗?是的,那么靠山是谁?后台是谁?当然是天老爷了,春风代表着天老爷的使者和恩惠,是天老爷不派春风度过玉门的,那么为什么天老爷不让春风度过玉门关呢?难道全世界不该沐浴在天老爷的光辉照耀之下吗?应该是应该,但是“羌笛”历来烧杀抢掠,甚至屠城,无恶不作,毫无人性,毫无正义可言,背弃了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因此天老爷不允许春风度过玉门关,天老爷不肯给予“羌笛”过多的恩惠。既然这样,又“何须怨”呢?

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因为作者以简练的语言,以广阔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正面表达了这场战斗以及历次与“羌笛”战争的正义性,表达了中原将士们宽阔的胸襟和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中原将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无怨无悔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也从反面鞭打“羌笛”的罪恶行径。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4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