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重点文章简介】王 昕 “民族形式”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建的时代意义(民族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民族艺术研究·重点文章简介】王  昕  “民族形式”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建的时代意义(民族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2016年第6期“舞蹈学”栏目刊出     2016年12月28日出刊

“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堂而皇之的口号声中,文艺创作朝着主体化、个性化、纯艺术的方向迈进,时常出现顾恋着自己的独白却忽略了观众的需求想着自己过把瘾的艺术宣泄却不思民众的喜怒哀乐的状况,当这成为一种现象时,文艺创作和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变得日益疏远、近乎隔离。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上,“少数人跟着多数人跑”还是“少数人领着多数人跑”依旧是亟待理的焦点议题,对待这样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继续探索另一方面需要回顾历史寻找答案。

文艺的“民族形式”是抗期间解放区、国统区共时讨论的焦点话题,从193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3年甚至更后。这“五四新文化运动”截然不同的文艺思潮,倡导文艺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理念,直接促发了被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生原点的“延安新秧歌运动”与“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产生。在当下无形中又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温研读这段历史,对当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建设,能够使之发挥一种以史为鉴、以知兴替的诤词劝谏功效

以这一议题为切入点,采用文化人类学“整体文化观”的视角,一方面对当时引起激烈争论的“旧瓶装新酒”“新事物发生在旧事物的胎内”“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艺民族形式创建理论进行回溯另一方面也对其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以及文艺创作大众化、通俗化的文艺追求进行解读。力争将这种立足国情从中国本土舞蹈出发建设中国民族舞蹈的做法中形成的理念、达成的共识、进行的实践加以分析,以此来探索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良方,所谓重温历史意在当下功在将来。

【民族艺术研究·重点文章简介】王  昕  “民族形式”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建的时代意义(民族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本文作者北京舞蹈学院王昕副教授 (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王昕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北方民族舞蹈及舞蹈人类学。发表论文“文明碰撞”下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困境》《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本质的反思》《第十届“桃李杯”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比赛的思考》等10余篇。合作著作有《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示例研究与方法——课堂教授录》(副主编)(201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潘志涛的舞言视界》(主编)(2015·上海音乐出版社)等多部。学术专著《功修、祭仪、节庆中旋跳的舞蹈 ――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研究》(2010年·世界图书出版社)、《综合与反思——舞蹈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探研》(2014年·世界图书出版社)。

号:mzysyj88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民族艺术研究》编辑部

联系电话:0871—63161975

邮政编码:650021

投稿邮箱:mzysyj88@163.com

   址:http://www.ynysyj.org.cn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青年路371号文化科技大楼12楼《民族艺术研究》编辑部

注:本版题图来源于网络,如果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邮发代码:64-86

国内统一刊号:CN53-1019/J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840X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3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