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学会 杨玉良院士:与中国化学会共同成长(喜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杨玉华个人资料)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原标题:科学家与学会 | 杨玉良院士:与中国化学会共同成长(喜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和协同攻关。学会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组织,几十年来,我国 200多个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学会在逐渐壮大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是我们向所有为科技事业不懈努力、勇攀科技高峰的同仁致敬的时刻。

有一个学会,成立于1932年

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

为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这就是中国化学会

科学家与学会  杨玉良院士:与中国化学会共同成长(喜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杨玉华个人资料)

有一位院士,

他在1985年

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他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批

高分子科学领域的博士生,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最早一批获奖者

那么,

中国化学会对他的学术成长有什么影响?

他眼中的化学会是怎样的?

科学家与学会  杨玉良院士:与中国化学会共同成长(喜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杨玉华个人资料)

杨玉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科学家,连续两次任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2008年被聘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2011—2015年,任(第28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

初识“中国化学会”

杨玉良院士与中国化学会的故事,要从他做博士生时说起。杨玉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中英文学术期刊上陆续发表过多篇论文。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众多高质量论文,让杨玉良在1984年博士毕业后的第二年,即1985年获得了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这次获奖,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年化学奖不仅是一项荣誉奖励,获奖者还可以被推荐到国外深造,这是该奖从设立以来延续至今的传统。推荐出国深造,对于科技人才培养,尤其是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十分重要。杨院士感慨道,从这个奖项的设立就可以看出,中国化学会对培养专业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视,以及中国化学会在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做出的努力。

科学家与学会  杨玉良院士:与中国化学会共同成长(喜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杨玉华个人资料)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给杨玉良带来了国外深造的机会

中国化学会颁发的青年化学奖也让彼时还是青年学者的杨玉良对中国化学会这类科技社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他开始关注中国化学会及其主导的各种活动,并阅读科技社团相关的研究型书籍。

此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对杨玉良心理上的影响也很重要。杨玉良出身农村,当时他身边的其他同学大多是从化工厂出来的,在化学知识储备量方面比他多很多。这对他产生了很大压力,也使得他不够自信,后来他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追赶了上来。青年化学奖的获得提升了他的自信心,随着能力的提升和获得的肯定越来越多,杨玉良逐渐变得健谈。他渐渐地可以跟任何人侃侃而谈,即便与外国人交流也没有心理压力。

早期和学会的接触、探索性的阅读,使得杨玉良更好地了解了“学会”这种组织形式,对学会表现出来的正、负面内容都非常敏感,并开始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因青年化学奖开始的学会相关的阅读积累与独立思考,让杨玉良对人才培养有了更多独到的见解,也为他以后在中国化学会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学会扶持新人才

时光荏苒,杨玉良从一名青年学者成长为国际知名的高分子科学家,他在中国化学会的身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2011—2015年期间,杨玉良担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八届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据杨玉良介绍,他在中国化学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学科代表评选各种奖项。为扶持科技人才成长,助力我国化学事业发展,近年来中国化学会在青年化学奖之外又设立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奖项,如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法化学讲座奖。评奖评优是勉励科技工作者的常见方式,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杨玉良作为我国高分子科学领域的首席专家,经常会参与到各种奖项的评选活动中。通过各种学术会议活动、科学研究报告等,老一辈科学家对青年人才的学术水平和未来潜力了然于胸,对中国化学界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为清晰的图景。

第二,讨论组织每年的年会。和许多学会一样,中国化学会也会定期举办学术年会。筹备学术年会时,杨玉良等学会里的老一辈科学家会深入讨论年会组织的一些问题,如今年应不应该设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向上的专场。当某个全球比较热门的新领域,在我国国内也有不少人做相关研究时,今年的年会上是否要设立一个专场,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学术年会这种大型会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杨玉良要让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地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不仅要掌握国际前沿的学术动向和国内主要研究情况,还要精心谋划,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未来的学术研究指明方向。

科学家与学会  杨玉良院士:与中国化学会共同成长(喜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杨玉华个人资料)

学会的学术年会为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指明研究方向

第三,召开小型专业会议。杨玉良直言这是更重要的活动。原因在于,小型专业会议不同于学术年会,往往只针对某一特定的、大家认为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或问题进行探讨。出席者通常比较少,可能只有几十个人,但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或青年学者,所以交流常常会更为激烈且深入。类似的专业会议虽然规模较小,但一般也会请权威学者出席作报告,又因为会议主题通常是比较精细化的国际前沿问题,青年学者也会有更多机会参与讨论互动,因而对学会成员尤其是青年学者而言,参加小型专业会议往往能收获更多。

学会作为一个由科技工作者自治的学术团体,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影响深远。科学无国界,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体系中的综合影响力,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学会,需要追求国际化发展改革,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也应始终坚持与国际接轨。作为学术交流的纽带,学会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者通过学术奖励、专业会议等形式紧密联系起来,在促进学术交流的同时,给予了青年学者们更广阔的眼界和更多的机会,形成了“老带新”的优良传统,扶持着一代代青年学者成长、成才。慈乌反哺,中国特色一流学会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无数像杨玉良院士这种青年时期受益于学会、学有所成后又投身学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始终抓好人才培养这一环节,做好科学传承,才能更好地推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本文节选自:《学会缘 科技情——科学家与学会的故事》,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编著。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科技社团研究所供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3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