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同时,它也成为了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淋漓尽致地证明了他的美学观念和创作天赋。

这部小说以抗日战争,以及20世纪3、4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民间生活为背景。通过余占鳌率土匪对抗日军,和戴凤莲、余占鳌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构建出了冲突与纠结之间的生命赞歌。

《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许多年过去了,《红高粱》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大家都知道这部作品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

所以,今天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说一说,《红高粱》这段“欲说还休”的故事,究竟好在哪里?又为何如此受欢迎?

《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1. 闪回,是莫言有别于《百年孤独》的创新

为什么说《红高粱》是一段“欲说还休”的故事?

这还要从《红高粱》的故事节奏说起。

故事是从1939年八月初九,戴凤莲送孩子豆官,跟随余占鳌的土匪兵,去伏击敌人的汽车队开始的。

一句“我父亲”、“我奶奶”,既交代了戴凤莲和豆官的母子关系,又以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将人物的内心活动,丰富地表现了出来。

戴凤莲16岁时,已出落得丰满秀丽,于是她父亲便做主,把她嫁给了“高密东北乡”的富二代单扁郎。

单扁郎在镇子上,可是个炙手可热的女婿人选。尽管他被人疯传患有“麻风病”,却仍然挡不住别人想跟他家结亲。

伴随着青春期的强烈焦虑,和一抹淡淡的孤寂,戴凤莲盼望着她的丈夫,能识文解字、眉清目秀、知冷知热。

终于盼到了婚期,上了花轿,戴凤莲却哭得成了个泪人。

《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然后,戴凤莲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土匪头子余占鳌的媳妇。

戴凤莲为什么会成为余占鳌的妻子?

是因为余占鳌“霸王硬上弓?”

豆官是单扁郎的孩子,还是余占鳌的?

小说并没有在开始就点破,而是故意制造阅读的悬念,在现实的冲突中,利用“闪回”的跳转方式,回溯了戴凤莲和余占鳌相遇、相爱的过程。这就是“欲说还休”的写法。

要说一件事,却又故意将顺序打乱。这样的叙述方式,吊足读者的胃口,让人忍不住好奇,继续往下读。

这让我想起了菲利普·克洛岱尔的《布罗岱克的报告》,也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故意设下层层悬念,在回忆和现实的相互交叉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件离奇的“杀人案”。

《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也有人读过莫言的《红高粱》后,认为它是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因为这部作品与《百年孤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这两部作品都确立了悲剧的主题,揭露了人性的扭曲;这两部作品都具有“魔化的现实主义特征”。

对此,莫言也作出过说明:

“《红高粱》完成于1984年,而《百年孤独》的汉译本是1985年春天才看到的。”

在莫言看来,《红高粱》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小说的叙述视角。

有别于传统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直接用“我爷爷”、“我奶奶”、“我爸”,将人物的内心活动丰富得表达出来。

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也是这部小说当时广受喜爱的原因之一。

《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2. 天性,是时代赋予《红高粱》的特色

王小波说:“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天性的。”

戴凤莲是一个充满野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女人。她有着鲜明的个性,敢作敢为、不喜欢被“封建礼教”束缚。

用原文的话说:“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提起旧社会的乡村农妇,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女人,或是想起像祥林嫂那种逆来顺受的女人。

毕竟,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在女性意识受到压制的年代,女性的天性难以得到解放。

但是,解放天性,从来都不专属于孩子和艺术家。对任何人来说,天性越是被压抑,人就越渴求解放。

莫言说,“《红高粱》这部作品,表达了当时中国人一种共同的心态。在长时期的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之后,它张扬了个性解放的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戴凤莲不想因为一个男人的条件、和适婚年龄,就牺牲自己的幸福,嫁给一个麻风病人。就像她不想绑“三寸金莲”,却又不得已而为之一样。

《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戴凤莲没办法改变父母的想法,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再次遇到余占鳌后,戴凤莲不顾已婚的身份,在充满自由、充满野性的高粱地,戴凤莲终于与余占鳌抱在了一起。

与余占鳌这个土匪男人相处时,戴凤莲颠覆了女性一贯的柔弱形象,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惧男权,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她为了挽留人才,会毫不客气地质问余占鳌,

“原以为你是条好汉,想不到也是个窝.囊.废”,

然后向余占鳌不惧不怕地喊道:

“开枪吧!”

《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知道余占鳌和兄弟们去打日本兵,戴凤莲不顾危险,做好午饭后,亲自去前线送给他们。这才遇到了日本兵的枪林弹雨,倒在了高粱地里。

纵观戴凤莲的一生,既是一种对封建礼教的挑战,又有对天性解放的崇尚。

而在20世纪80年代那段时间,正是吸收西方文化,人性意识觉醒、渴望自由、摆脱压制的年代,《红高粱》乘势而上,为长期自由和天性受到压抑的中国人说出了“心里话”。

正如戴凤莲临死前,呼喊的那样:

“我的身体是我的,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

追求自由,解放天性,对每个人都很必要。

《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3. 真实,是《红高粱》被环境选择后的基石

作家雨果曾说:“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

感人肺腑、令人深思的故事,往往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对《红高粱》而言,“真实”是它成功的基石。

莫言说:“《红高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所住的村庄的邻村。先是游击队在胶莱河桥头上打了一场伏击战,消灭了日本一个小分队,烧毁了一辆军车,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胜利。过了几天,日本大队人马回来报复,游击队早就逃得没有踪影,日本人就把那个村庄的老百姓杀了一百多口,村子里的房屋全部烧毁。”

《红高粱》的选择,来自于莫言的家乡,它的灵感则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红色”是我国的传统色彩,具有温暖、悲壮的特性。“红高粱”不仅代表了家乡的一种真实植物,还象征了民族精神。

比如,“红色的高粱地、暗红色的人和蚂蚁、紫红色的影子和嘴唇、艳红的地平线、血红色的枪托和闪电、紫红色的藤条。”

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红高粱”,不光塑造出了一个红色的高粱世界,还彰显出了危急时刻,中国人英勇抗争的坚强与热血。

《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这让我想起了戴凤莲被击中时,小说的原文:

“飞散的高粱米粒在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在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虹彩。”

戴凤霞更像是一个“女英雄”,英雄的牺牲尤为壮烈。如此悲壮的画面,莫言竟利用红色的高粱,将它写出了令人动容的美感。

越“真实”的故事,才越能打动人,这也是《红高粱》的魅力之一。这也是我2021年,读过《红高粱》后,最被打动的地方。

《红高粱》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莫言:解放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天性(莫言红高粱讲的什么故事)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30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