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实习报告(会计实习报告3000字)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二)1978年我们入学时还是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但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对理想的追求远远高于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在校期间,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运动,经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我们敢于拼搏进取,普遍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

第一学年设置的课程有学1年的《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是几个班在一个大教室里一起上大课,任课老师对《资本论》非常熟悉能倒背如流《资本论》全部内容,所以他讲起《政治经济学》一点都不乱讲,课本是什么内容,他就讲什么内容,讲起课来也不看教案,一字不落的是课本内容,非常让我们佩服。《汉语与写作》(任课教师是王哲刚老师)、《高等数学》、学半年的《珠算》、学2年《英语》、上2年体育课。

这里讲一下英语,我们这届英语除少数同学外,普遍基础较差。大多数是从英语26个字母开始学英语。我初中时学的是俄语,英语我是从字母开始一点点学起,我做了个小本子把单词记在上面一有空就拿出来背,宿舍、操场、饭堂甚至开班会时间也不错过,为练习听力和发音我还买了个小晶体管收音机放在宿舍的床边,一有空就打开听英语教学。最后的英语考试(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成绩是95分。

我们班的袁群是上海知青、中学学的就是英语下乡到东北入学前已在长春当工人,他的英语水平就比较好。还有吴京是北京知青下乡到东北入学前已在长春当工人,他们是在大城市上的中学英语有一定的基础。再说《珠算》,虽然小学就学过但早找就忘了,我们也不理解为什么当时都有计算器了还有更发达的计算机了上了大学还要学原始的珠算技术?珠算老师就把周恩来总理的话讲给我们听,原来是周总理不让放弃中国的老传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会计核算都是用电脑软件进行,计算器小学生都在用,我也不知现在财经大学的大学生们还开这门珠算课不?

当年我们的珠算技术要求达到8级(及格)珠算水平(1级是最高),那时都用小珠子的长条算盘,学完加减乘除的方法后就开始考级了,每周安排一次考级20分钟收卷必须全算对。记得第一次考级就过8级的有罗春国同学(在我后排坐)速度快打得又准确,还有刘安娜同学她入学前念过财经中专在职干会计工作所以她的珠算水平较高,之后他们就一级一级往上考了。我第一次考级算错一道除法题,我是在第二次考级中在罗春国的帮助下才过的8级,要不是他的帮助我还不知要练多久考几次才能过关?珠算过关就万事大吉了压力就没有了,所以我要感谢罗春国同学。再说说《高等数学》,因为我念过工科中专,数学底子比其他同学都强一些,我们这批高考的有不少数学成绩0分十几分的,我记得我高考数学是60分可能是文科考生中较高的了,所以大学里开的《高等数学》对我来讲不是很难。

记得教我们高等数学的老师是东北师大研究生毕业的中年教师,他高等数学讲的条理清晰、演算推理写满黑板,记得有一次上课前突然让我们拿出一张纸,他在黑板上写出一条方程式叫我们用坐标法解题。这对我来讲太容易了:设x=0,解出y的值;再设y=0,解出x的值,然后将解出的y和x的值的2点连成直线,这条直线就是这个方程式的解。我作完后把卷子给后排的罗春国看,这也算我报答他对我的帮助了吧。恰好老师让一排隔一排交卷,我们这排是要交卷的,再上《高等数学》课时发的卷,我是100分。经过1年的《高等数学》学习掌握了微积分的知识,虽然高等数学在会计工作中很少用到,但学好它能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的《高等数学》考试成绩我是95分。这个成绩可能在我们班里也是少有的。

入学那年的1978年12月31日晚上各班举行辞旧迎新元旦晚会,同学们各显爱好表演各种文艺节目,记得吉林市的姚胜华同学是语文课代表念了一首诗很受欢迎,我当时来了个独舞《我为革命洗油布》,当然是入学前在工人宣传队里的跳过的。说起文艺节目,虽然我们7814班爱好文艺的漂亮的女同学较少,但我们班级的爱好文艺的男同学还是有一些的,记得1980年9月那时我们进入3年级了,为了欢迎1980年入学的新同学系里准备召开迎新联欢会。我们系里各班都积极准备节目,当时班级团支部宣传委员张建民负责组织,来了个自编自演器乐合奏《财院的早晨》,罗春国吹笛子,袁群弹中园,有3位同学敲锣鼓釵,我是打快板,我们在宿舍排练了几次,在联欢会上演出后,反响不错。

记得那次联欢会上13班的马德伦是男声独唱,他的嗓音洪亮,是男声独唱的高手,马德伦是吉林市的,担任系学生会干部,在校时就很有组织领导能力。我班罗春国还表演了笛子独奏,受到热烈的欢迎。在以后的每年年底辞旧迎新元旦晚会都是聚餐形式,尤其是家在长春的班长雷甲、班干部宋玉民、孙立全都出了很大的力气做出许多的无私贡献,从家里拿来煤气罐、锅碗瓢盆、蔬菜等供给大家享用,班委里的生活委员李世杰跑前跑后负责采购食品,通过每年的庆元旦聚餐活动,加深了班级同学们的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那时同学们都积极靠近党组织,纷纷向党支部交入党申请书,班里几位党员同学也热心帮助同学们、关心同学们的思想进步。

1979年9月开始第二学年除英语、体育继续外,开设了《哲学》、《国民经济计划》、《工业企业管理》、《统计学》、《会计学原理》。我的第一学期2门考试课成绩《哲学》93分,《工业企业管理》92分,3门考察课《英语》、体育、《国民经济计划》都是及格,第二学期3门考试课成绩《体育》优秀,《英语》95分,《会计学原理》91分,2门考察课《哲学》、《统计学原理》都是及格。

对《会计学原理》的学习,因为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同学们都非常重视,上课学习听讲的热情也非常高。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叫张所宁老师,听说他是文革前财贸学院的大学生,毕业分到长春的工业企业财务科工作后担任财务科长,有着丰富的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会计核算实际经验。张老师讲起课来非常卖力,既不离开书本内容,也不照本宣科,讲课声音洪亮,教室各个角落都能听到,条理清晰,板书工整,内容丰富,很吸引大家都认真听讲,基本没有在下面做小动作不认真听的,可见他备课充分,教材吃的很透。

对同学们不懂得地方能举一反三仔细讲解,对同学们的疑问也认真给予解答,是位非常负责人得好老师。记得他讲授借贷记账法原理资金四种变化时候,不是按书本的文字写公式,而是用代数来写资金四种变化:x=y 即资金来源总额=资金占用总额,当等号一边资金占用内部项目一增一减的数额相等时,等号两边总额不变:x=y+y1-y1。同理资金来源内部一增一减相等数额总额不变 X+x1-x1=y 等号两边同时增加 x+b=y+b ;等号两边同时减少等号不变即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x-b=y-b。他用代数来表示,用文字讲解,大家一看就懂了。上课时认真听讲,一边听一边记课堂笔记这时我的习惯,课堂上重要的内容把它记录下来写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内容的记忆。

1980年9月进入3年级时,系里给我发了一个奖励,奖励我上学期考试、考察课“全优”。就是发了个硬皮大笔记本,扉页上写:奖励杨敏同学获考试、考察“全优”成绩,以资鼓励。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了《中共党史》、《财政与信用》、《世界经济》、《英语阅读》这3门都是考察课,考试课是重要的专业课《工业会计》,用的是人民大学主编的全国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统编通用教材,教材内容很多,会计核算内容写的很细,学了2个学期一整年。教我们《工业会计》的老师是朱元午老师。朱老师是文革前吉林财贸学院的学生,文革中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财贸学院恢复后评为会计学讲师。《工业会计》学了2个学期,朱元午老师一直担任我们78级会计专业3个班级的《工业会计》任课老师,我们这3个班级的同学都喜欢听朱老师的讲课,他讲起来不紧不慢,条理清晰,板书工整,我的听课笔记都是按他黑板上写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

记得非常清楚的,他将重点章节《成本核算》的3种方法时,结合书本所写的内容自己总结了3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各自的特点,都是整整齐齐的写在黑板上,我是一字不落的全都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他就是举例通过具体的核算证明那些特点。他的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给我毕业后在学校任教师讲《工业会计》课时帮助很大,我的教案和板书内容很大程度上都是效仿了朱老师讲课时所记下的笔记。

《工业会计》通过一年的学习最后迎来了《工业会计》的考试,试题内容包括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业务分录题、成本计算题,前面的题做起来都很顺利,只是最后一大道成本计算题要求用“约当产量法”计算产品成本,给出了月末产品数量和月初在产品数量以及月末在产品数量,书本上介绍也很简单只说“约当产量法”月末在产品按50%计算产品数量,书本上也没有举出具体数字来怎么计算,老师讲课也没有具体举例说明,所以这一块很多同学都只知道月末在产品按50%计算,具体到试题里既有月初在产品又有月末在产品的情况下如何按50%计算,很多同学都是弄不清的,所以这道题我是做错了25分就丢了。

考完后就放假回家了,等8月末开学返校,公布上学期《工业会计》考试成绩时,班长雷甲告诉我《工业会计》我的成绩是不及格,多少分也不知道。听到这个消息无疑是晴天霹雳呀,我只知道我最后那道用“约当产量法”计算产品成本做错扣25分外,其他的怎么扣不到16分以上呀。所以我就要求班长雷甲再到系里去问问怎么个不及格?雷甲回来告诉我说,朱元午老师怀疑我有道问答题的字迹和刘安娜的字迹一模一样,怀疑我考试作弊打小抄,所以按不及格处理。我当时也没有别的办法看我到的卷子,也找不到朱老师,怎么办?

我只好跟雷甲说,我要向系里投诉朱老师:怎么能只看答题的笔迹和刘安娜的一模一样就怀疑我作弊?考试时我的座位离刘安娜好几丈远,不在同一排不在同一桌,我怎么能抄到她的?她也不可能替我写答案呢。于是雷甲陪我到2楼系办公室找到了系主任谭老师,我向系主任谭老师提出了要投诉朱元午老师,请系里调查这事我没有作弊,朱老师根据笔迹一样就这样怀疑我作弊,给我不及格是不是太离谱了,是不是无中生有?神经有问题?

雷甲也证明我座位离刘安娜很远不可能作弊,刘安娜也不可能给我写答案。请系里调查希望朱老师给个说法,如果他错了要给我个道歉。过了2天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说,跟朱老师沟通过了,你既然没有作弊就按卷面上的实际分数,你《工业会计》卷面考试成绩为69分(考试题由几个老师分别命题,评阅考卷都是流水作业)。这事就这么翻过去了,我也没有再提这事。

毕业后再见到朱老师还是我主动去他家里拜访他,那是1987年2月寒假期间,我是1986年8月从吉林铁路经济学校调到南京金融专科学校任教,听说朱元午老师也早已调到南京财贸学院(1983年新成立的职业大学性质的大专学院)任会计学讲师,我是寒假时去位于南京水西门的南京财贸学院看望朱老师的,到校一打听就知道朱老师的住址了,那时朱老师住在学校院里新建好的专门为全国各地招聘来的人才修建的家属宿舍,能在南京见到朱老师也算是一种缘分了,朱老师热情的招待我喝茶聊天,我们还谈到7813班的杨杰夫妻也是应聘到江西九江解放军后勤管理干部学校任教等等。

1989年我从南京到深圳工作回南京探亲时也去拜访看望过朱老师,那时南京财贸学院已上挂审计署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了。再次见到朱元午老师已经是2012年9月的长春,那是吉林财贸学院(已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专门为我们78级毕业30周年而举办的纪念大会。此时吉财已从原校址全部搬迁到新校址,新校址坐落在拥有百里林海、千顷碧水的净月潭畔,校园占地108万平方米,依山傍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如画。

校园建设以“自然、典雅、厚重、博大”为理念,建设生态式校园。那天分散在全国全世界各地的78级学子纷纷返校参加“吉林财贸学院78级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在徳实广场图书馆前的“欢迎您回家”大型招牌前我见到朱元午老师并和他合影留念。
3年级的第二学期,考试课《工业企业财务管理》91分,《商业会计》97分。3年级里第一学期的1980年11月3日到15日学校安排是劳动课2周,主要是在校内倒白菜,到学校农场修路,劳动课2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党的一贯教育方针。

那个年代在东北,秋天10月末开始就要存储一冬天6个多月吃的大白菜、土豆、萝卜之类的,的蔬菜,晾晒几天大白菜去掉水分打扫整齐在上冻前下到菜窖里,全校一冬吃的大白菜真的不少,摆满整个操场,早上一颗颗摊开晾晒,傍晚收拾起来一颗颗堆成堆盖上草帘子防冻,有时遇刮风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干起活来非常费劲。同学们都积极投入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班级干部都起带头作用,12天的劳动我请了3天的事假回吉林处理我女儿不慎从楼梯上摔下受伤住院的事情,实际劳动了9天。2周的劳动结束时,要填写“学生生产劳动登记表”由学生组长写劳动评语,我的评语是小组长刘友明写的:“劳动态度端正,积极肯干,尽量缩短事假天数,在劳动中表现很好。”

在3年级的第二学期,考试课考完之后,1981年6月初到7月9日学校安排学生专业实习。我们班基本都安排在长春市各企业实习会计核算,因我家在吉林市,所以我向系里提出能不能安排到吉林市实习,恰好7812班有个实习小组被安排到吉林市的电石厂财务科实习,系里就让我参加12班的实习小组到吉林电石厂财务科实习,这样我就回到吉林市实习。

我家离电石厂也不算太远都在江北龙潭区,我住在家里每天按工厂的作息时间上下班,电石厂财务科也非常欢迎我们去实习,对每个人都安排了实习指导师傅,我们从出纳开始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款项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专项基金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一一学习和调研,还下到车间班组学习成本核算原始凭证的编制,车间成本核算全过程。实习结束后,填写了《学生实习鉴定表》,有“自我鉴定”、“实习单位意见”、“民主鉴定”、“指导教师意见”的栏目要填写,最后交出实习报告即“社会调查报告”,我的成绩为“优秀”。记得业余时间我们会计专业3个班在吉林市实习的同学还组织去了丰满水电站参观,游览了松花湖。(未完待读)

本文作者:杨敏

会计专业实习报告(会计实习报告3000字)

会计专业实习报告(会计实习报告3000字)

会计专业实习报告(会计实习报告3000字)

财贸学院操场

会计专业实习报告(会计实习报告3000字)

1979年新建的学生宿舍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2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