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何宝珍烈士诞辰12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何宝珍烈士英雄事迹和总结提炼何宝珍烈士坚贞政治品格,特面向社会开展“纪念宝珍烈士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活动。现将获奖佳作予以刊发,以此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建功新时代。
摘要:血洒雨花台的湖南女杰何宝珍在探索革命的道路中践行、诠释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者、体现者,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锻造者。
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革命先驱们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完成了缔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个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建党精神高度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1958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刘少奇来到了南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刘少奇第一次到南京。在烈士纪念碑前,刘少奇深情地对王光美和其他陪同人员说:“几十年来,无数的革命先烈牺牲在这里,何宝珍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他这样评价她“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正如刘少奇所言,奇女子何宝珍用其短暂一生诠释、践行了伟大建党精神。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成为推动伟大觉醒的先导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真理和理想,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泉眼”和“根柢”。在轰轰烈烈的建党伟业中,何宝珍和一大批湘籍先驱一起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革命洪流中,参与伟大建党精神的锻造,使自己永远地熔铸到党的精神丰碑上。
她在艰难困苦中寻求改变。何宝珍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道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小被送给地主家的一个女佣人做童养媳。小宝珍从此便跟着女佣人在地主家,陪伴着地主家的小姐。小宝珍与地主家小姐同龄,由于地位的不平等,她每天要伺候小姐。一天,小宝珍给地主家小姐打洗脚水,小姐嫌水热,便掀住宝珍的头发往水里按,地主婆闻声赶过来,不问青红皂白,拿起笤帚便向宝珍劈头盖脸地打来,边打边骂“死丫头,看你还敢不好好伺候小姐。”宝珍忍着痛,含着泪,可就是不屈服。小姐6岁那年,地主送她上私塾,宝珍作为陪读,得到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当私塾老师看到宝珍一手工整秀丽的字时,对她特别喜爱,并破例为她安排一个座位(陪读是没有座位的)。小学毕业时,宝珍以优异成绩考取设在衡阳的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与生俱来的不公正待遇,使她形成了倔强、叛逆的性格。她开始思考为什么穷人会受欺负,要怎么样才能不受欺负。
她在推动伟大觉醒中当先导。衡阳省立女三师创建于1912年秋,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湘南革命的主要活动场所。何宝珍在省立女三师阅读了《新青年》《湘江评论》《女界》等进步刊物。次年,五四运动爆发,很快波及衡阳。何宝珍读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的罢课宣言后,便也在学校组织进步同学开展学生运动。她们剪辫子、梳短发,并自制三角小旗,越墙参加示威游行;还组织同学演街头剧,宣传爱国思想。1919年6月7日,“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何宝珍代表女三师参加并被选为学联干事。在那里,她除了常与省立男三师的蒋先云、黄静源,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的夏明翰等进步学生一起研究工作外,还经常听到毛泽东、邓中夏、何叔衡、恽代英等革命先驱的报告,思想上产生新的飞跃。1922年春,经中共党员、衡阳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委书记张秋人的介绍,她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省立女三师团委书记。可以说,在衡阳省立三师期间,何宝珍在自身逐步觉醒的同时,也通过组织革命运动助推了衡阳进步学生的觉醒,成为了推动社会觉醒的先导、先锋。
她在舍生取义中成先烈。何宝珍在组织学生开展抵抗省立女三师校长克扣伙食费、处罚学生不公等活动中被开除。被开除的何宝珍经张秋人联系来到了长沙——清水塘22号。毛泽东和杨开慧热情地接待了她,安排她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办的自修大学学习。在毛泽东的直接影响下,何宝珍的思想愈加成熟,她被组织派往江西安源,协助刘少奇开展工人运动。她成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子弟学校教员兼工人俱乐部书报委员。1923年初,何宝珍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直至1934年雨花台英勇就义,何宝珍无惧腥风血雨、残酷杀戮,永远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勇当求索奋斗奉献的先锋
一个政党精神的高度,往往是由其初心使命的高度决定的。初心使命越崇高,精神的气象气势就越高远恢宏,就越能赢得人民支持、凝聚磅礴力量。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重要萌发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何宝珍和众多湘籍共产党人在求索和追寻中熔铸、在奋斗和牺牲中砥砺、在奉献和担当中淬炼,贯穿“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革命实践,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熔铸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她的初心使命,凝结在为劳苦大众找出路、谋幸福上。在安源,何宝珍白天为孩子们上课,夜里在工人夜校教工人唱歌、识字。为了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她采用矿山里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对工人讲解革命道理。当时安源流行一些俗谚民谣,比如“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有病赶你走,死了不如狗。”“人说安源好赚钱,一来就是好几年,要想回家看父母,身上没有盘费钱;来是强壮的小伙子,回时腰弓背驼不像人。”何宝珍将这类贴近工人生活、易懂易记的俗谚民谣谱成歌曲,教工人歌唱。这些动人的歌曲很快便传遍十里安源路矿,工人及其家属觉悟起来,同心协力跟喝他们血的资本家展开斗争。她自己编教材,向工人传播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
她的初心使命,凝结在尽心尽责支持革命伴侣工作中。1925年春,何宝珍惜别工作两年多的安源,随刘少奇奔赴广州。从此,她便随刘少奇为革命奔走四方,四海为家,出生入死。1925年,何宝珍随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的刘少奇前往上海,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1926年2月,随刘少奇到广州全国总工会工作。同年10月,与刘少奇一起到武汉,担任汉口市妇女协会组织部长。其间,何宝珍参与领导了著名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武汉收回英租界的工人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中,何宝珍随刘少奇辗转于华北、东北、上海等地,参加党的秘密斗争。1930年3 月,何宝珍随刘少奇离开满洲省委,第四次来到上海工作。她当交通、住机关、搞联络、守店铺、任教员、进工厂,不顾个人安危,任劳任怨、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同志们排忧解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在这10年期间,刘少奇曾两次被捕,何宝珍总是在党的指示下,沉着镇定地投入营救工作,到处奔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与手段,使刘少奇得以平安出狱,继续革命。
她的初心使命,凝结在为民族和人民事业舍小家、为大家上。1922年,24岁的刘少奇在苏联莫斯科参加远东劳动人民代表大会回国后按照中央安排来到长沙清水塘,与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第一次见面。也是在这里,何宝珍第一次见到了刘少奇。在毛泽东夫妇的牵线下,在经历了相识相知相恋后,二人结为革命伉俪。在随后的日子里,在工作和生活上,何宝珍给了刘少奇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还与刘少奇共同养育了刘允斌、刘爱琴、刘允若三个子女。但因为艰险的革命征程,她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长子一岁时就被送回湖南老家,女儿刚出生数月就托付给了奶妈,被捕时匆忙之中又将小儿子丢到邻居的怀里。后来刘少奇登报多方寻找,孩子们才回到父亲身边。何宝珍与刘少奇,因革命而走在一起,因走在一起而共同革命,他们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家业前,把家业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为共产党人度量初心之坚、使命之重提供了标尺。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实为奏响雄壮凯歌的典范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禀赋和强大基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党性质决定的,由我们党面临的生存环境和肩负的使命任务决定的。不怕牺牲才能英勇斗争,英勇斗争才能争取胜利,才能维护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何宝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奏响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雄壮凯歌,成为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典范。
她敢于斗争。她是“辣妹子”,在省立女三师读书的时候,为了反抗校长欧阳俊克扣学生伙食费、禁锢学生自由,她带头组织学生与欧阳俊斗争。欧阳俊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利用省主席赵恒惕的关系,当上了女三师校长。欧阳俊威胁何宝珍要开除她,何宝珍却不认这个茬:“女三师是省立学校,不是你个人的学校,你无权开除学生”。这让“洋校长”吃惊不小,她知道这个“辣妹子”不能轻易惹。在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何宝珍依然没有停止斗争的脚步。监狱的伙食标准本来就很低,加之狱吏们的贪污克扣,就更差了。何宝珍、钱瑛、帅孟奇等经过研究并取得其他号子狱友的支持,开展了绝食斗争,提出改善伙食、允许亲友探监送食品、有病可以吃中药等条件。到了第四天,难友们呕吐不止,何宝珍吐得更厉害。狱吏进来劝大家恢复饮食,何宝珍代表难友们说:“不答应条件,我们宁可饿死。”狱吏怕饿死犯人,被追究责任,只得答应。但监狱方出尔反尔,不久伙食又恢复原样,狱方还借口外面送来的食品不卫生,不允许再送。如果不准外面送东西,那么监内外的联系将被切断,这是敌人最毒辣的一手。何宝珍挺身而出,厉声责问监狱长:“你为什么讲话不算数!”监狱长被问得恼羞成怒,把她拉出来就打。狱友们吼道:“不许打人!”次日,监狱又掀起了一轮绝食斗争,狱方只得同意继续改善伙食,并允许外面亲友接济。
她善于斗争。在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关押期间,她机智地向敌人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与狱中的共产党员一道组织难友同敌人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斗争中,她应变能力极强。有一天,她住的3号监房里,从外面丢进来一个纸团。何宝珍意识到这张纸团的重要性,她眼疾手快地把纸团捡了起来,正准备打开看时,听到了外面看守开门的声音。她很沉着,迅速将纸团丢进了便桶,从一位难友怀中接过孩子,让那位难友坐在便桶上,自己哼着小曲,若无其事地逗孩子玩。看守进来,恶狠狠地说:“有人发现刚刚你们这里丢进了一个东西,你们快交出来,免受皮肉之苦。”何宝珍说:“哪有什么东西呀,我在逗孩子,她在方便,压根就没发现什么东西。”看守翻腾一阵,什么也没找到,只得悻悻走了。后来,她们将纸团找出,得悉了党组织的重要指示,并口头向难友们作了传达。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获赞铸就绝对忠诚的楷模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历来是统一的。21岁时,何宝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32岁时英勇就义,她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践行和诠释了把忠诚高高举过头顶,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崇高品格。
她忠于革命事业,无论多么凶险。1932年冬,中共中央调何宝珍到“中国革命互济会”(前身“中国济难会”)总会担任负责人兼援救部部长。济难会创建于1925年9月,1929年底更名互济会。总会设在上海,国际上同“赤色救济国际”有密切联系。济难会不是慈善机关,系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救济革命被难者为主要任务的群众性革命组织。但在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后,济难会在“清党”反共的血雨腥风中,根本无法公开活动。不过该组织的旗帜并未收卷,仍在全国各地城乡,由坚持革命斗争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高举着。1932年底,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及江苏省的党团组织和群众革命团体,接连遭到敌人破坏,包括互济会在上海的总会和区分会干部也先后遭到敌人的迫害。何宝珍就是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来到互济会的。上任后,何宝珍改名王芬芳。作为援救部部长,何宝珍的工作就是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四处奔波,聘请律师,争取社会力量,千方百计援助和援救被捕的同志。1933年3月,廖承志被捕后,何宝珍在外的营救活动更加频繁。尽管何宝珍已经做到很谨慎小心了,但百密终有一疏,她的行动还是被国民党特务给盯上了。何宝珍对此虽有察觉,不过为了革命同志能早日出狱,她早把个人安危抛在脑后。3月底的一天她不幸被捕。
她忠于国家和人民,哪怕付出宝贵生命。因为叛徒的出卖,化名为“王芬芳”的何宝珍再次被狱方提审。特务们知道了她的真实身份,为了从她身上获取信息,动用了毒刑。先上“老虎凳”,又灌辣椒水 。一连几天,各种惨无人道的刑具都用遍了,特务们依旧没能从何宝珍嘴里掏出一字半句。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何宝珍受尽折磨,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忍受住如此非人的折磨,实乃非常人所能做到。何况她还是一个女性。这种钢一般的毅力和铁一般的意志,是源于对自己信仰的忠诚。无计可施的审判官最后向她下了死亡通碟:“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死路,一条是活路。要活命,就如实招来,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何宝珍轻蔑地回答:“要口供没有!要命有一条!随你们的便!”1934年深秋的一天,坚贞不屈的何宝珍在雨花台英勇就义。那年她才32岁。
综上所述,何宝珍在其革命生涯中,通过自身的革命实践,用行动践行、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她和众多革命先驱们一起为锻造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作者罗业永 系长沙党史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1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