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背影评《银行足迹》
姜建清新作《银行足迹》的出版,为我们揭开了面纱,打开了箱奁。通览全书,可以看出《银行足迹》是姜建清16年来亲历过往的集结、经营思想的集成,其研究之宽广、思想之深邃、视野之前瞻,令人击节赞叹。其中,既有大家熟悉的这些年来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大局、大事,也有工行这些年所经历的资产质量攻坚、体制机制转变、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历程过往,更有不少工行战略投资者遴选、股改上市、银行博物馆等独家秘辛。
很少有一家银行负责人的退休离任,会引发各类媒体势如潮涌的报道,不吝以“一个时代落幕”、“一代银行家谢幕”等溢美之词来表达敬意。这位受到如此关注和热议的银行家,正是中国工商银行前董事长姜建清。
姜建清担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董事长的16年,正是中国银行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股改后的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短短几年间便从过去被西方认为“技术上已破产的银行”跃居为全球各项排行榜的前列,工行更是在利润、资本、资产等多项指标上位列全球第一,达到了中资金融机构过去从未企及的高度。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工行是怎么做到的?不身在其中、不亲历其事,外界所观所察永远都是隔纱望月、雾里看花。
姜建清新作《银行足迹》的出版,为我们揭开了面纱,打开了箱奁。通览全书,可以看出《银行足迹》是姜建清16年来亲历过往的集结、经营思想的集成,其研究之宽广、思想之深邃、视野之前瞻,令人击节赞叹。其中,既有大家熟悉的这些年来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大局、大事,也有工行这些年所经历的资产质量攻坚、体制机制转变、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历程过往,更有不少工行战略投资者遴选、股改上市、银行博物馆等独家秘辛。尤其是A+H同步上市创下全球资本市场有史以来发行规模最大、冻结资金数额最多等30多项中国资本市场之最和全球第一,被誉为“世纪招股”。从财务重组到股份公司成立,再到公开发行上市过程中,工行是如何开展制度创新、攻克难关、实现突破的,在《银行足迹》中都有详述,真实记录了当时姜建清的艰苦思考和工行团队的艰难探索。这些都为后来的资本市场创新、国有银行改革提供了有意义有价值的借鉴,值得深入研究。
股改上市犹如凤凰涅槃,上市后工行经营状况改善较多,转型发展的条件更加具备。在姜建清的带领下,工行加快探索更为多元、稳健、可持续,更能平衡资产与资本、规模与效率、速度与质量、收益与风险的转型发展之路,其中信息化、国际化、综合化是姜建清花费心血最多、最能体现其战略思想和工行经营特色的三大亮点,也是本书着墨最多的,尤为值得关注和细细品读。
一是信息化。今天来看,金融创新,没有科技支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金融与科技的“水乳交融”。但早在20多年前,当大部分银行还是手工记账,还不知“因特网”、“万维网”为何物时,姜建清就深谙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大势。他1995年到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归来后,即写了《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及《银行业高科技革命及深层次影响研究》两本书,这几乎是国内最早系统论述金融科技的著作。随后这些创新理念和研究成果大都付诸经营管理实践。从率先于同业完成数据大集中,到构建完整体系的电子银行再到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工行信息化建设始终引领同业,并依靠坚实的科技基础,形成创新发展的长久优势。在《银行足迹》中,姜建清对工行科技引领战略多有解读,特别是其对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的论述独树一帜。从书中我们也充分领略到,工行敏于大势、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变革精神与前瞻战略。
二是国际化。近些年来全球金融格局渐进东移,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的2008年、2009年,一些深受重创的市场非常期待来自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力量,以提振信心,纷纷打开大门或降低门槛,连美国也低下了高昂的头颅,欢迎中国资本的进入。在姜建清的直接推动下,工行借助于股改后资本实力的增强,抓住金融危机后市场地位快速提升的有利条件,整体擘画国际化蓝图,加快全球机构网络布局。工行几乎每到一地,都得到从政府高层、监管部门到市场同业的热烈欢迎。目前工行境外经营机构已拓展到42个国家和地区,并通过参股南非标准银行间接布局20个非洲国家,成为境外机构覆盖范围最广、也是“一带一路”沿线机构最多的中资银行。如果把工行境外机构视为一家独立银行,其规模效益已相当于一家排名全球百强的银行。
今天看来,工行国际化步子这么快、这么稳,似乎只不过是做了件与中国经济全球化顺水推船的事。实际上,当年行内外对于国际化战略都有不同声音,有人质疑:内地发展正盛,全球都在“投资中国”,工行为什么要反其道行之?但姜建清认为,中国经济全球化是大势,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否则客户国际化了,银行还困守本土,客户就会逐渐远离;而且工行作为大银行,必须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积极服务“走出去”,到国际舞台上历练,才能真正提升竞争力。在姜建清看来,国际化不仅要有战略,而且要讲战术。过去中资银行单一采取申设的方式,风险小、但长期难以融入本土市场,并购当地机构则正好相反。正如姜建清多次提及的“并购从来都不是玫瑰园,而是战场”。确实我们看到,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并购并非坦途,有高调重金杀进最后片甲不留、铩羽而归的,有并购前一帆风顺并购后却陷入整合困境、进退两难的,不一一而足论。而工行自2000年以来实施的12次并购,至今都是成功的,这几乎是商业并购史上的奇迹。姜建清及其领导团队是怎么运筹帷幄、捏拿把握的,还有“一美元”是怎么收购美国富通证券“证券清算部门”的,这方面的大量细节和故事,在《银行足迹》中都有精彩描述。在中资企业频频出击、海外并购的今天,工行的并购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三是综合化。相对来说,这在外界看来似乎不如国际化那么突出和鲜明,但事实上,工行综合化与国际化可谓花开两朵,难分伯仲。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2014年工行完成的并购顾问项目在亚太地区交易数量排名第一,超过了高盛、摩根大通等专业投行。对投行、资管、私人银行等综合化业务,姜建清一直非常关注,不仅直接推动工行进入了基金、金融租赁、保险等综合化领域,而且亲身参与到各项重大业务活动中。比如,工行第一笔银团贷款就是姜建清在浦东分行任职期间的1991年办理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银团项目。又比如,当年融资额全球第一的巴西石油股本融资、融资额全球第三的友邦保险IPO等重大投行项目,都是姜建清亲自率队营销争取到的,这两项纪录至今中资同业难以逾越,中资银行业在国际投行领域的声誉由此大为提升。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股改上市前综合改革,还是股改后转型创新,工行都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板和案例,为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本书亦反映了在这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中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姜建清作为一个亲历者所思所想、躬身实践的记录。这些战略实践与学界研究互为补充、互为验证,无论对于学界还是业界,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想,这大约就是《银行足迹》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最突出的特色和价值所在吧。 (作者为金融时报社社长)
作者:邢早忠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王佳
网友的标签:舆情通报员、财经小达人
大家都在看
【来人行工作吧】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单位2017年度工作人员招聘公告
【来人行工作吧(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2017年人员录用招考公告
公众号可以置顶,想轻轻松松就看到我们的文章,请将中国金融新闻网置顶!
欢迎关注我们!
金融时报及中国金融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
请于文首注明出处及作者
新媒体合作请您联系新媒体部
发邮件至fnweb@126.com
微博~@中国金融新闻网
官网~www.financialnews.com.cn
金融时报新媒体矩阵
金融时报
中国金融新闻网
财金时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3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