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台江县“三送服务”扎实做好易地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
一幢幢楼房整齐林立,一个个车间机械轰鸣,一群群工人热火朝天……走进台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呈现在眼前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这是台江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居乐业的一个镜头,近年来,台江县坚持把就业帮扶作为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开展“送技上门、送岗上门、送策上门”等服务,让群众牢牢端稳就业“铁饭碗”,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就业技能摸底排查
“送技上门”强能力
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安置点所属的街道和社区组织驻村干部、帮扶干部、村干等力量入户走访、组织召开院坝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深入了解易地移民搬迁群众的技能需求,在入户走访中,家住台江县方黎湾安置点的吴山林告诉工作人员,他今年打算外出打工,可没有一技之长不知道能去哪。
叉车培训
通过摸底排查,类似吴山林的情况还有不少,至搬迁到移民社区以来,街道及就业、移民部门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代表、农业专家等专业人员以“理论讲解+现场培训+实地观摩”的方式开展养老护理“南粤家政”、叉车驾驶、电工等技能培训,今年来共开展技能培训8次,覆盖搬迁群众144人,着力提升易地移民搬迁群众技能水平,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吴山林参加了电工培训,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取得了电工培训合格证,并由社区推荐到广东深圳从事水电工作。
“送岗上门”稳就业
借助三级组织部门、余杭区、顺德区等帮扶力量,台江县引进“妈妈制造”扶贫工坊、箱包厂、鞋厂、果蔬脆加工厂、服装厂等企业入驻安置社区,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扶贫车间果蔬脆厂忙碌工作场景
刘娜住在台江县台盘乡小香湾社区,年初参加县人社局主办的“春风行动暨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招聘会”,她应聘到设厂在台盘返乡创业园的果蔬脆加工厂工作。“以前,我每年都跟丈夫一起外出务工,两个孩子都是托付给公公婆婆照顾,老人孩子我们都顾不上。但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工作,方便照顾家里,而且一年的收入也不比外面差。”截至目前,台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建有就业帮扶车间(基地)11家,共吸纳劳动力2280人,其中易搬劳动力249人,有效拓宽群众就业渠道,解决了就近就业难的问题。
“送策上门”解民忧
为持续做好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工作,台江县出台《台江县关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红黄绿”管理模式推动搬迁劳动力稳岗就业工作方案》建立“红黄蓝”就业预警监测系统,分别对未就业、灵活就业、稳定就业三种形式实施预警监测,一对一落实帮扶举措。
公益岗位人员武勋在为社区打扫卫生
38岁的吴勋肢体三级残疾,由于自身条件受限,在搬迁前在村里只能做简单的农活,搬迁后被社区纳入红色预警户。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社区将他纳入信息员公益岗位,并推荐他到台江县职中担任保洁员,解决了他就业的“老大难”,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台江县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及人社局就业扶贫资金,制定出台《2022年台江县乡村公益性岗位招聘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保洁员、水电工等公益性岗位,实现易搬劳动力由“选择性”就业向“托底化”就业转变。截至目前,台江县合理开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1626个,托底安置205名易搬劳动力就业。
据了解,台江县有劳动力易搬家庭已就业1464户3440人,占搬迁劳动力总数的94.14%,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解决就业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通讯员 吴明秀
编辑 梁创英
二审 姜学维
三审 杨嘉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3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