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王朝》中,秋雨绵绵,武英殿内,康熙痛骂索额图;武英殿外,明珠雨中长跪不起。这一夜过后,康熙的肱骨之臣,左膀右臂将命运殊途。
索额图虽被痛骂,但是暂时平安过关。
被痛骂的索额图出来后一脸轻松,遇到在外等候消息的胤礽,胤礽更是把其中奥秘讲得明白,“皇上骂你,就是还要用你。”索额图暂时平安,一顿骂换回了“既往不咎”,实在是太划算了。
但是胤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为什么康熙要暂时放过索额图?那是因为康熙要动明珠了。明珠倒台实际上对索额图而言并非好事,因为明珠多年之所以能够坐大,本质上就是康熙扶植来制衡索额图的。
而在武英殿内,索额图开口只说自己也曾想过,不要和明珠争了。把责任推到自己要强的个性上。而康熙也是点到为止,痛骂道,这不是你和明珠之间的争,而是亡国的党争。
但实际上,康熙对索额图的罪证掌握远不止此。索额图之疾早已深入骨髓,他是要谋朝篡位,结交朱三太子杨启隆,收养红玉。这些实际上康熙早就了如指掌了,这些密折都躺在康熙的密柜里。但此刻,康熙却一言不发,一点动静都未暴露。
而明珠被赐姜汤茶,却大祸临头。
明珠在殿外,在雨中长跪不起,道康熙就一直晾着他,紧接着胤禔和惠妃也加入了下跪求见的行列。明珠顿时着急了,叫胤禔回去,说道,你快回去,你这样皇上只会更恨我。
还是明珠聪明,他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犯忌的,不是因为党争,而是把胤禔和胤礽搅进去。胤禔是皇长子二胤礽是太子,这两个人搅进去之后,性质就变了,这就不只是党争了,而是“夺嫡之争”了。不涉及皇子,康熙年纪多年功劳、苦劳,自己或罪不至死。但是把皇子们搅进去,自己被诛九族都难泄康熙心愤。
明珠不愧是康熙的诸葛亮和张良,于社稷、于功业,明珠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辅国几十载,却不思忠君报国,暗中广结党徒,妄行不法。
明珠就是太聪明,才会有此下场。索额图妄行不法,明珠看到了索额图迟早要倒台,要走远。所以认为只要斗倒了索额图,自己必然上位,因为自己有胤禔。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忘记了最后拍板的是康熙。
康熙将明珠召进殿来,明珠请求康熙打骂责罚自己,然而康熙并没有,却赐了碗姜汤,便让他回去了。明珠顿时心如死灰,明珠明白康熙在这个时候对自己越好越关心,自己的结局就越惨。
果然第二天自己就被宣布查办了。辅政几十载,康熙的股肱、亲赐“亮辅良弼”的明珠彻底倒台了。
实际上对于康熙而言,康熙原本对于先处置谁是举棋不定的。
涉及两个皇子,涉及自己的左膀右臂,动谁都是伤筋动骨。但是康熙更知道索额图之恶,之危险。这些年来明珠的崛起,本质上就是自己纵容的结果,目的就是为了制衡索额图。
但索额图毕竟是自己的老丈人,是太子胤礽的外公,动他难免会牵扯到国本。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他更阴险更狡诈。每一次康熙即将玩点破的问题,用能够被他用太极拳拦回去。所以他比明珠更难对付。
而明珠本身就是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动明珠只是翻手之功。所以当明珠开请示自己60岁生日还要不要过的时候。康熙是希望明珠能够过好这60岁生日的,以减少心中对明珠的亏欠。
所以“亮辅良弼”的意思既是在夸奖明珠的功劳,又是明珠欠康熙扳倒索额图这一功的意思,实际是在抱怨明珠“抢”在索额图倒台前先倒下的意思。
然而,李光地彻底打乱了康熙原本的计划,让康熙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李光地在寿宴上当着众人参明珠。这就是逼着康熙拿明珠开刀。而倒明珠,不但不能动索额图,还要利用索额图来“落进下石”,所以此刻一定要“蒙蔽、稳定”索额图。
李光地按照自己的计划,把康熙都算进去了。逼得康熙不得不改变自己既定的策略,而顺应李光地的策略去解决党争问题。
而李光地先倒明珠,后倒索额图的策略,对康熙而言,损失更严重、更惊险。
因为明珠的倒台,导致了索额图的更加膨胀,最终在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时,意欲拥立胤礽造反。最终罪证确凿。这不是康熙想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面损失最惨痛的不是明珠和索额图,而是康熙,因为自己最亲的亲人最终却要造自己的反,这才是康熙的死穴。
所以康熙也恨透了李光地,斥责他心肠太歹毒。
最终将他“流放”到台湾做知县。然而“功是功过是过”,康熙仍然记住李光地“平党争”的功劳,许了李光地三尺黄土。但是李光地不要,李光地也苦啊,当初身陷囹圄,求死都不能。他该去怨谁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3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