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神往的桃源意象浅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实为《桃花源记并诗》的序章。在序章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自给自足、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力大大超越了正文的诗句,所以后人普遍把它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膜拜。

人人神往的桃源意象浅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

全文以武陵捕鱼人的经历为主线,分为溪行遇桃林、入桃源、重访不得三个部分。

作者在第一部分“溪行遇桃林”中,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词生动刻画出武陵捕鱼人偶遇桃林的惊喜和好奇。其后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造句工丽,字里行间有阵阵花香,更有绚丽多彩。

第二部分先用寥寥数语承接上文的惊喜和好奇,再用“豁然开朗”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入桃源”的第一观感。其后,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呈现。构画出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捕鱼人重访桃源而不得。这部分我认为可以分开来看。其一,捕鱼人为了邀功,违背了桃源人的叮嘱,对比桃源人对他“竟邀还家”,让人不耻;其二,“不复得路”实在妙极,证明桃源人并不迂腐,对于人心难测早有预防,不想与外人来往。

这无疑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更是一个让人神往的世界!作者用桃源美景衬托了桃源人的美好品行,用生活之美和现实社会的丑恶形成强烈对比。这个美好的世界虽然不复得路,可陶渊明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他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写下:“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正因为陶渊明的“桃源”情结,使他的这篇文章带着让人神往的乌托邦色彩。这个“乌托邦”的构建过程,是作者以自身生活经历为启发,经由山水田园完成的一次向着“桃源”的精神跋涉。认真阅读并理解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陶渊明,了解他笔下的桃源意象、文化思想和他的纯真自然。

人人神往的桃源意象浅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

桃源意象

作为一个用艺术构建的世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对饱受剥削和欺凌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抵抗的诱惑。

当读者随着武陵捕鱼人进入风景优美、鸡犬相闻的桃花源,不仅为眼前的一切赞叹不已。在感受桃源人的纯朴好客之后,更是流连忘返。这里没有连年不绝的战乱,更没有难以应付的苛捐杂税。男女老少,躬耕田园,怡然自得。这便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世界,梦想中的仙境。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将仙境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村落融合到一起,用桃源意象呈现出来。在他心里,荷锄而归的老农就是道家仙境中的神仙。 这是因为桃源已经融入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成为陶渊明心中的胜似仙境的乐土。

语言的质朴源自意象世界的质朴,意象世界的质朴又源自心灵的质朴,心灵的质朴则源自生活的质朴。在陶渊明其他的诗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意象,比如“旧谷”、“园蔬”、“桃李”、“瓜田”、“桑麻”、“荒草”、“豆苗”、“归鸟”、“青松”、“幽兰”、“清风”等等。这实际是田园生活与归隐精神的自然融合,这种融合在一起的意象,与《桃花源记并诗》一起构建着诗人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

作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陶渊明的诗歌中大多数都在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我们可以认为,《桃花源记并诗》中的“诗”不仅此篇中一首, 而是包括陶渊明所有的涉及田园生活的诗作。

人人神往的桃源意象浅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

文化思想

尽管诗人笔下的桃花源是人们为避难而逃居深山而形成,但它本质上却是诗人精神、文化思想的体现。

陶渊明的思想不仅吸取了儒家“天下为公” 的理念, 还融入了道家“安其居, 乐其俗” 的政治主张,甚至包括魏晋阮籍、嵇康等无君论思想。这些也是《桃花源记》思想中值得肯定的方面。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所神往的桃源社会怎么着都有点“小国寡民”的味道。而且,他一心念念追求美好的社会,给我们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但是,他并没有给出达到这一理想社会的途径。因此,它也只能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

在《桃花源记》里面,诗人用捕渔人的眼光欣赏桃源,初遇的惊喜和后来的失望实际上也是世俗和理想的剧烈碰撞,碰撞过后,留下来的只是如烟花般灿烂的火花。

虽然如此,但它还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学理想和审美心理。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完美的。没有压迫,没有纷争,处处恬静、人人淳朴。这些正是充满忧患意识的文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灾难深重的古代人民需要的理想社会,所以一千多年来,它备受人们喜爱。

另外,从艺术成就来看,《桃花源记》构思奇特,又有故事的趣味性,这也是它为人们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的笔下,明明是不存在的梦幻世界,却写得虚中有实。比如文章中的地名 (武陵) 、时代 (晋太元中) 、人名 (南阳刘子骥) 都是真实存在的;其细节描写也很真实自然,这就给人感觉好像确有其事。达到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且只可遇不可求。

这是陶渊明有意为之,让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因而无限惆怅,却更引人入胜,直至今天还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人人神往的桃源意象浅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

纯真自然

陶渊明之所以虚构这样一个桃源仙境,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及他的政治理想有密切的关系。

东晋末期,门阀制度盛行,世人价值观念混乱,文人之间浮靡文风泛滥。而且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很多人筑土为障以求自保。这些现实就是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所以,桃花源其实是一个既远又近、既缥缈又真实的所在,即是遥不可及的仙境,又是朴实而贫寒的田园。

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素怀高洁,眷爱丘山,厌恶官场,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其实,在陶渊明年轻的时候也曾积极入仕,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曾三次出仕,经历十三年的官场生活,终于认识到自己不适于在仕途发展,于是辞官归隐。所以,他的归隐既有壮志难酬的感慨,又包含着独善其身的期待。他创作了《归园田居》五首以表达“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和畅快之情。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体现了陶渊明对于理想的进一步追求。

人人神往的桃源意象浅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

自《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在中国文人心中有了一份寄托,一块乐土,桃源仙境始终是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也有人认为桃源之说是子虚乌有、荒唐的,可是人们还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去寻找那梦想的世界。因为它已经是一种理想,一种象征。

田园,这个狭窄又宽广、艰辛又愉悦的栖息地,在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文人那里,成为一种向往,一种独善其身的精神家园。并且,陶渊明将“田园”升华到“桃源”,这是民众和一般文人都难以企及的“真自然”的境界。

附:《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 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 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 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 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 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 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 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 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 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 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 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 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 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 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 高举寻吾契。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2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