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指的是什么(胡焕庸线)

图图资源公众号引导关注.jpg
以上资料,免费领取,领取地址:https://vip.f6sj.com

#历史开讲#

点击上方关注"千年回响",讲述精彩历史!

燕云十六州,华夏历史的著名伤痕。燕云十六州的割让并不是简单的一地之得失,自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辽国),它就深刻改变了华夏历史。

因为燕云十六州对契丹(辽国)的关键作用,促使辽国创建了全新的融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二元统治方式,又由元、清继承发扬,对“胡焕庸线”以西国土的纳入中国版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燕云的地形

燕云十六州,“幽燕之地,龙蹯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包括今天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区,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

燕云十六州以燕山太行山为界可分为山前七州和山后九州。山前七州包括幽(今北京)、顺(今北京顺义)、檀(今北京密云)、蓟(今天津蓟州区)、涿(今河北保定涿州)、瀛(今河北沧州河间)、莫(今河北沧州任丘北);山后九州包括儒(今北京延庆)、新(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妫(今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武(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蔚(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应(今山西朔州市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云(今山西大同)。

光从这些文字是无法看出燕云十六州有多么重要,只要看看下面这张地形图你就立刻能明白了北宋历代皇帝为什么这么想收复燕云地区。

胡焕庸线指的是什么(胡焕庸线)

白色线条圈出的地区就是燕云十六州,它北高南低,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横贯其中,是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难于逾越的障碍。两侧的山脉之下,还有桑干河与巨马河可作为抵御游牧民族铁骑的第二道防线。

早在战国时期燕国就在这里修筑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秦始皇统一之后,将赵长城与燕国长城连接,建成了万里长城

胡焕庸线指的是什么(胡焕庸线)

丢失了这一片山势险峻的地区,长城就打开一个巨大的缺口,南下千里再无险可守,中原门户大开。

燕云地区是华夏政权面对游牧强敌时的关键,它既是防守时占尽地形优势的可靠防线,又是进攻时从平原“低”地向北方“高”地出击的优秀基地,掌握燕云便能够掌握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主动权。

而且,燕云十六州是农牧混杂区,历代就是华夏民族最为重要的优良战马的牧场,丢失燕云十六州,华夏政权就难以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来对抗游牧民族。

儿皇帝石敬瑭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如此重要,历代都在这里驻扎重兵把守。

大汉将士多次从此出关北击匈奴,追亡逐北,彻底驱逐了强悍的匈奴。隋唐从这里出发进攻高句丽,历经数代,锲而不舍,彻底打垮了东北亚小强高句丽,保障了大唐东北百多年间的安全。

对于华夏族生死攸关的地区是怎么丢掉的呢?

大唐灭亡后,群雄逐鹿中原,华夏又一次陷入了分裂,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占据中原的政权一共更替了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就是五代。中原以外还有十多个小国家处于割据状态,被称为十国

公元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后唐。934年,后唐第四位皇帝李从珂即位,石敬瑭是李从珂的姐夫。

公元936年的夏初,驻扎在晋阳的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李从珂彻底翻脸,起兵造反。后唐数万征讨大军直扑晋阳,而只有河东一地的石敬瑭是无法抵挡的。

胡焕庸线指的是什么(胡焕庸线)

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做皇帝的梦想,石敬瑭最终把自己卖给了契丹人,他向契丹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认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最终换取了契丹人的帮助。契丹出兵帮助石敬瑭灭亡了后唐,建立后晋。

生存下来的石敬瑭被耶律德光册封为后晋皇帝,虽然实现了皇帝梦想,他却成为历史上遗臭万年的“儿皇帝”。

而由他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却使得华夏丢失了防守北方的关键一环,在后续四百年间改变了华夏王朝的命运。

大宋皇帝的幻想

丢失燕云十六州后,此后四百年间,对每一个中原王朝来说,收复燕云十六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梦想。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率领后周大军北伐燕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收复瀛、莫、易三州和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取得了五代以来中原对辽作战的最大胜利。只可惜柴荣突然患病,不久即病逝,收复燕云的大业功败垂成。

赵匡胤在黄桥兵变,篡夺后周江山建立大宋。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在消灭了北汉一统华夏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决心一鼓作气,继续率军北伐燕云。结果在高粱河边,大败而回。

胡焕庸线指的是什么(胡焕庸线)

高梁河大败以及后来雍熙北伐的失败,不光败光了北宋初期的百战强兵,更让北宋皇帝吓破了胆,再也不敢有北伐的念头,从此年年送钱给辽国,买得百年和平。

中国传统的“一元统治”

燕云地区,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过渡区,几千年来,汉人与一波又一波的游牧民族在这里激烈交锋。

华夏政权的统治模式,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华夏统治模式的经济基础是农业耕作。

因此,传统华夏政权统治范围受限于地理条件,基本位于“胡焕庸线”以东。“胡焕庸线”以东是年均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地区,是森林区和草原区的分界线,也就是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分界线。

即使强盛的中原王朝,把统治扩展到了漠北、天山南北,但是因为无法在这些地区进行农耕,自然就无法大规模进行汉人移民,于是中原王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只能采取“羁縻”模式——册封当地的豪强,换取土豪对中央名义上的臣服,远远没有达到融为一体的程度。

胡焕庸线指的是什么(胡焕庸线)

在草原时,游牧政权基本不会学习中原的文化与制度,保持草原特色。但是他们一旦入主中原,就会很快全面汉化,转而与塞外的游牧民族对抗。北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北魏迁都洛阳,迅速全面汉化,转而建设北部边镇防备柔然、契丹,这些草原的新主人。

这样在南北两边,一边是以汉语和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一元帝国”,另一边是坚定的“游牧一元统治”,两边势同水火,无法长期共存。

倘若一直维持这个局面,中原的农耕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永远处于对抗状态,无法在一个国家、一个体系内和平共存,现代中国的疆域就不可能出现,中原政权就还会局限于传统的汉地十八省。

辽国的二元统治

不过,燕云十六州改变了这种局面。

辽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之后,对辽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契丹族并未入主中原,这使得契丹人继续生活在长城以北。而燕云十六州虽然面积小,却占辽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燕云地区是辽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辽国的兵源、财源都依赖于燕云。倘若在燕云地区采用游牧统治方式,必然摧毁燕云地区的经济基础。因此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辽国就必须在燕云地区推行中原的统治模式。但是辽国大部分地区依然是游牧地区,由此辽国推行“一国两制”势在必行。

胡焕庸线指的是什么(胡焕庸线)

于是辽国“南北院”制度产生,即“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项制度改变了农耕民族和游牧对抗的状态,两大族群开始在一个国家、一个体系下生活、交融,二元一体的国家初具雏形。

后续王朝,金国以汉族的体制来统治中原,以猛安谋克制来管理东北,继续维持二元一体的帝国;蒙古在耶律楚材的推动下,在中原开始重用汉人、推行汉制、崇尚儒教,使蒙古也从单一的游牧政权转为了二元帝国。

元朝灭亡之后,明朝建立。明朝在民族关系上并未继承辽金元的二元体系,而是恢复传统汉地模式。因此,明朝始终只是一个局限于长城之南的汉族王朝。从这个角度讲,这是中国治国模式的一次大后退。

满清入关后,将过去辽、金、元的二元体制进一步发展为了多元制度:以汉法治理内地十八省,以盟旗制度控制蒙古……推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至此,中国游牧农耕二元一体的国家就正式形成了。

最终中国实现了对内地、东北、蒙古、新疆、青藏等地的有效管理。

胡焕庸线指的是什么(胡焕庸线)

喜欢就转发和点赞吧!

网站右侧边栏广告位.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3037184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2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