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破釜沉舟需要的是勇气,那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则是勇气与智慧的结合。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公司董事长、三峡大学1988届校友于德翔,正是这样一位兼具敏锐洞察力与实干精神的企业家。从国企高管到企业精英,他瞄准行业缺口,紧跟市场趋势,历经两次创业,致力于带领企业成为未来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引领者和承载者。
三大求学,他曾是最年轻处级干部
1984年,19岁的于德翔从老家吉林考入了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现三峡大学)电气自动化系。初入大学,懵懂是于德翔最大的感受,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迅速找到了大学的状态,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提高了自身能力和素质。
当时,于德翔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他既是班长,又是学生会主席,也是学校较早入党的一批学生党员。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各式各样的活动,于德翔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而这些在大学期间练就的技能,也让原本打算留校的他选择了投身商界。
1988年,于德翔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电力设备厂任技术员。凭借在学校练就的扎实技能和直来直往的冲劲儿,他很快被提拔为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后来又当上车间主任、厂长。31岁时,于德翔已经成为系统内最年轻的处级干部,此后他因为业务精湛被调往总部,在新岗位上同样做的风生水起。
毅然下海,两次创业缔造行业传奇
年纪轻轻就展露出极强的工作能力,当时的于德翔事业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大好,然而就在此时,他却向企业递交了辞呈。于德翔的这一行为让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被叫做“神经病”,但只有他自己清楚,决绝的选择来自于内心的坚定,错过目之所及的美好未来,是因为有更大的一片蓝海等待他去探索。
身为电气专业的毕业生,辞职后的于德翔选择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出一番事业。2004年,39岁的于德翔带着20多人创办了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瞄准的是箱式变电站。当时,箱式变电站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多数人对其发展前景并不看好。
但于德翔有着坚定的信心,他带领创业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两年后迎来了公司发展的里程碑。这一年,公司中标了青藏铁路全线35千伏箱式变电站项目,并随即在中国铁路市场崭露头角。从那时开始,特锐德在行业内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要。
2009年,特锐德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家上市公司,造就了“中国创业板的第一股”,这家企业的异军突起也引起了许多领域的关注。2011年,清华大学成立专门小组,对特锐德持续跟踪研究;2012年,特锐德团队建设案例被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收录。
然而,随着中国铁路总体建设节奏放缓,于德翔清楚地看到了特锐德发展的“天花板”。于是在2014年,他带领特锐德主动跳出舒适区,“二次创业”创立特来电,进军新能源汽车生态充电网。
涉足新领域,是于德翔居安思危的果断选择,却也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持续的亏损曾让于德翔直呼“亏得让人心惊胆战”,但这些压力并没有让他选择放弃。2018年,特来电终于迎来了企业发展的拐点。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特来电在充电终端数量、充电量上也呈现出指数型增长趋势,成为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充电网能源管理工业互联网平台”唯一承建主体,代表行业最高水平。
在于德翔的带领下,特来电8年累计在行业里投资了超过100亿,运营的充电终端超过了32万个,占了整个市场的36%。企业每天4个TB的工业大数据,构建了中国最强的充电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同时也引领和创新了国家10个重大科技项目,成为充电网技术的开创者和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
铭记师恩,捐资建厂回报母校培养
作为一名典型的技术派企业家,以及一位教授级高工,于德翔每一次的创业选择都是基于对技术方向的精准感知,而这份对于技术的自信,则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峡大学的求学经历,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踏入了电气领域的大门,开启了此后数十年与“电”结缘的创业历程,也因此,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后,于德翔始终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发展。
2016年4月,于德翔携夫人卞娉女士回到三峡大学,为电气与新能源师生作了一堂精彩讲座,他深切感受到母校的巨大发展变化,并决心为母校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2016年6月,于德翔夫妇再次回到母校,不仅在毕业典礼上和数千名毕业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梦”和“幸福观”,更以个人名义向三峡大学捐赠现金500万元和10辆总价百万元的电动汽车,同时还以特锐德公司的名义向三峡大学捐赠价值1000余万元实验设备,并受聘三峡大学首位创业导师。
2017年,于德翔在离开宜昌近30年后,带着自己的产业回到了曾经求学成长的第二故乡。他在宜昌建立了特锐德电力设备生产基地,既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又通过生产基地建立三峡大学的实习基地、实验基地、交流基地,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为母校发展贡献力量。
从胸怀理想的大学生到掌舵名企的创始人,30多年的奋斗拼搏让于德翔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而与他一同历练成长,跨越发展的还有曾经孜孜求学的母校。重回度过青葱岁月的宜昌,曾经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发展成为如今的三峡大学,学校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明显,在传统电力高校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而于德翔曾就读的电气自动化系也已经成长为一所具有鲜明电力特色,行业优势明显的学院——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当前,学院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改革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方向)专业全国闻名。此外,学院还有一支包括电气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内的教师队伍,为科技创新、教学育人提供坚实支撑。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2个,以及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并与西门子、ABB、ETAP、固纬电子等多家企业合建实验室资产达1亿余元;本科生科技创新参与率达95%,近五年获国家级竞赛奖励100余项,省部级奖励近600项。学院就业率常年保持96%以上,签约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五大发电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率63%。
于德翔说,“美丽的宜昌是我人生的启航地,我在三峡大学建立了人生价值观,找到了人生伴侣,带着初心和梦想,充电启航。”他愿和三峡大学一同成长,将企业多年的积累变成一粒种子,把它栽到宜昌,栽到三峡大学的边上,栽到宜昌的土壤里,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三峡大学本科招生"
本文素材来自:三峡大学官微、三峡大学本科招生网、三峡大学校友总会、中国企业家杂志、华夏能源网、青岛外事学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1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