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无论是在我军战史、我党革命史还是新中国的发展史中,彭德怀元帅都是非常重要的高级领导人之一。
特别是在朝鲜战场上,他挥斥方遒、力挽狂澜,打赢了这场对新中国影响深远的“立国之战”。
不仅军事才能卓绝,从个人性格来讲,彭老总也耿直豪爽,同时又粗中有细,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十分关爱。
庐山会议后,受到批判的彭老总为了不耽误自己秘书的前途,在送他离开的时候,郑重地交代道:以后不要再来看我了。

这位秘书就是郑文翰,他是专门被叫上庐山,帮助彭老总写大会检讨的,彭老总被免职后,组织上将他调离秘书岗位,另行安排了工作。
与彭老总自庐山分别后,因为种种原因,两人再未见面,竟真的成了永别。
但郑文翰也并没有辜负彭老总的期望,他在后来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担任过军事科学院院长,并于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郑文翰是河南洛阳人,出生于1920年,他少年时就看到了日军在中华大地上施虐状况,从小就激起了心中的爱国之情。
1938年,刚满18岁他就参加革命,由于文化底子好,上级先后安排他在抗日军政大学和八路军军政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359旅工作。
表现突出的郑文翰很快从一名政工干事调任营教导员,当时359旅所在的驻地南泥湾,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物资也较为匮乏,在全旅发起的大生产运动中,郑文翰身先士卒,带着战士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留下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

解放战争爆发后,359旅被调入东北,组建东北民主联军,郑文翰随部队南征北战,从保卫四平到三下江南,从黑山阻击战到歼灭廖耀湘兵团,在此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升任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
平津战役胜利后,郑文翰随47军一路向南,入川作战并解放重庆,随后又转战湖南,负责剿匪工作,可以说一线作战经验十分丰富。
朝鲜战争爆发时,郑文翰正担任师政治部副主任,也随军进入朝鲜。
他所在的部队担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志愿军在顺安修建军用机场。虽然身处后方,但实际上这项任务一点也不比前线安全,因为联合国军的空中力量十分强大,机场在修建过程中会频繁遭到敌机轰炸。
负责政治工作的郑文翰,一面向战士们搞仇视、鄙视、蔑视美帝的思想教育,一面带领部队不断抢修建筑,连续奋战三十余天后,终于让机场成功启用,大大增强了志愿军的作战能力。
停战谈判开始后,上级安排郑文翰专门负责开城的保卫工作,在签署停战协议后,又任命他为志愿军联络处处长,留在开城处理志愿军与朝鲜军队之间的联络工作,上级对他的信任和重用由此可见一斑。全军大授衔时,他被授予上校军衔,年仅35岁。

回国后,郑文翰很快就有了一个新的岗位–正是上文所说的国防部部长办公室参谋,也就是彭德怀的秘书。郑文翰在彭老总身边一共工作了4年,收获很大,特别是在他因一罐蜂蜜被彭老总提出批评后,更对这位军队主要领导人之一有了深刻的了解。
1958年底,郑文翰陪同彭老总到他的故乡乌石进行农村情况调研,临走前,当地的生产队长以老乡的身份给彭老总带了一坛自产蜂蜜,由于是老总的家乡人,郑文翰并没有将此事上报给彭德怀,直到回北京几个月后,彭德怀才发现这事。
为此彭老总十分生气,他严肃地批评了郑文翰,并让他立即去信给该生产队长,并随信寄去30元钱,说明本应退还蜂蜜,但怕路途损坏,特折价归还。并鼓励他们专心搞好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自此,郑文翰对彭老总清正廉洁的作风更加钦佩。
离开彭德怀后,郑文翰担任了时任军委副秘书长、开国上将萧华的秘书,几年后升任萧华办公室主任。在此期间,他为萧华起草了大量文件、讲话稿,能力和思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后来,他调至军事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办公室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与开国上将宋时轮、开国中将梁必业和开国少将王诚汉一起工作多年。
在军事科学院工作的十五年间,特别是在担任院长的五年间,郑文翰积极向上级申请,克服经费少的困难,极大地改善了科研人员工作、生活条件,为军事科研的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子,更为我军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1988年,全军恢复军衔制,郑文翰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是党中央和军委对他这些年工作成绩的最好评价,也是最直观的认可。
郑文翰老将军于1990年退休后,致力于编写一些历史资料,还留下了《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一书,在书中描述了彭老总坚强的党性和崇高的品格,回忆了老总对他的教诲和关爱。
2006年年初,郑文翰老人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7岁。
但他对党和军队所做的贡献却永远不会磨灭,特借此文缅怀郑老将军,同时向彭德怀元帅致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1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