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的一天,上将王震的办公桌上,突然出现了一封来自他的老部下马希良的亲笔信。将军内心不安,已经几十年未联系的马希良突然来信,莫不是他遭遇了什么困难?
带着这种疑惑,王震拆开了信件。但信中立刻出现的一行字,却让他内心震惊不已:“首长,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看完后,王震才明白,这封信的内容与马希良本人无关,他也是受一位旧社会地主所托,请他帮忙和王震确认这一件事。望着手中的信,王震久久不语,思绪却已经回到了1945年那个异常寒冷的冬天。
1944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王震为南下支队司令员,王首道任支队政治委员,执行南下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按照制定好的部署,王震将率领359旅,护送大批精英骨干,从延安出发,南下与东江纵队汇合后,发展华南抗日革命根据地。

南下支队星夜兼程,克服了路途中遇到的重重险阻,更是创造了一夜行军90公里,突破敌人5道封锁线的壮举。历经一路的艰难险阻,1945年1月底,南下支队终于抵达了大悟山根据地。经过简单的休整后,部队继续南下,于1945年8月挺进了广东南雄。但是就在359旅即将与东江纵队汇合的前夕,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随着抗战结束,中国国内的时局也瞬间变化。
之前,蒋介石就视这支部队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暗中搞一些小动作、小摩擦进行拦截。到了8月份,蒋介石更是调集了3个军数万人的兵力,形成了一道道密集的包围圈,企图将南下支队围歼在湘西八面山中。
危急关头,王震率部队,一路披荆斩棘,边打边退,最终成功突围。但是南下支队也伤亡过半,从最初的七八千人减员到三千人。考虑到南下支队的艰难处境,也为了保存实力,中央命王震停止南下,向上北返。

在部队北上过程中,359旅表现也异常突出,接连攻克多地。而经过连番征战,部队也疲惫不堪,亟需休整。当部队行进至环潭镇时,天降大雪。这场大雪不但阻碍了交通,还阻断了与外界的通信。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队伍上的粮食也即将告罄。
作战时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万一遇到敌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在这严寒之下,即使不被冻死,也要被活活饿死。经过359旅干部们反复商议,最后一致决定先寻求当地地方上的帮助,依靠当地同志筹集粮食。
当鄂北行署专员李实接到359旅筹粮的请求后,没有推辞,立刻行动起来。面对巨大的粮食需求,除了挨家挨户去村民家中,李实更是将最佳的目标放在了环潭镇首富、地主廖家的身上。虽然在抗战期间廖家也曾出资抗日,属于爱国人士,但是由于现在处在是内战时期,李实的心里其实也没有底。毕竟,如果廖家答应借粮的话,那得罪的可就是国民党了。

当心情忐忑的李实走进廖家,才得知廖家家主不在。当管家将众人领到廖家祖母毛氏面前,说明来意后,毛氏没有犹豫,立刻吩咐开仓放粮。在筹到1000担粮食后和肉食蔬菜后,李实当即打了欠条,并盖了“鄂北行署”的公章。谁知老人却当面撕毁了欠条,表示:“就当这是给八路军做的一点贡献!”
而正是凭着这1000担的救命粮,359旅才顺利地渡过了这次难关,于1946年8月胜利返回延安。王震凭着南下、北返的这份壮举,更是被毛主席誉为“第二次长征”。

受战乱影响,环潭镇廖家的生意也一落千丈,不复昔日之资。1951年,廖家家主廖复初更是因为旧社会的阶级身份问题被人举报,因“莫须有”的罪行遭到逮捕,并判处无期徒刑。直到1990年,因为在狱中表现良好,廖复初被提前释放。
出狱后的他生活窘迫,当地政府又不给他落户,生活无处着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廖复初在报纸看到了一篇《我为三五九旅筹粮》的文章,一时间百感交集,文章写得不就是自己家,廖复初觉得自己可以找文章作者李实给自己做证。在经过多番辗转打听之下,廖复初这才了解到,李实当时已经去世,发表在报纸上的那篇文章是由一名叫马希良的记者代笔的。

当廖复初联系上马希良,说明来意。马希良了解过具体的情况后,没有犹豫,立刻给自己的老首长王震寄去了一封书信,里面详细地记录了廖复初的遭遇和问题。由于害怕王震已经忘记了借粮一事,所以特意在信的开头提醒“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王震看完信后,感慨万千,立刻安排人手对廖家情况进行核实。最终在他的多方努力下,最终给廖家人恢复了清白,并给予了相应的经济补偿。

1991年10月,当廖复初拿到应城市法院判决书的那一刻,他不禁痛哭流涕……
而王震将军也秉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曾将帮助过我军的人民心存感恩,这也体现了我国军民之间那浓浓的鱼水之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1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