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724页的招股说明书,让雪王显形了。
从中原地区的一个冰淇淋建成席卷全国的商业帝国,两万多家门店,超百亿营收。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唱着洗脑的宣传曲,喝着8元一杯的平价奶茶,蜜雪冰城要上市了。
本文首发于公号“公司控制权研究”。
本文以招股说明书内容为基础,从股权架构的演变,看蜜雪冰城的上市之路。
01
初始:两岸公司
1997年,张红超在郑州开了一家刨冰店,取名“寒流刨冰”,这是蜜雪冰城的前身。
从此,张红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2008年4月,郑州蜜雪冰城商贸有限公司成立,后更名为郑州两岸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这是雪王的初始形态。
两岸公司的注册资本60万元,工商登记的股东为张红超,吕涛。吕涛是张红超配偶的弟弟,俗称“小舅子”。
其中 ,张红超出资36万元,占60%;吕涛出资24万元,占40%。

实质上,两岸公司的股权全部属于张红超个人,吕涛属于为张红超代持40%的股权。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存在股东连带责任的风险,同时不允许自然人设立的一人有限公司再设立子公司。
那么,通过股权代持的方式铺开更加稳健的创业之路,成为常用的方案。
02
稳健快速发展
2010年8月,吕涛将4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了张红超。
双方代持关系解除,两岸公司变更成为有张红超持股100%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张红超将股权收回后,两岸公司维持了5年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状态,没有增资,没有吸收新股东。
在张红超的创业团队中,其弟弟张红甫也是其中一员。
张红甫在2005年8月至2007年4月,担任郑州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运营经理,2007年5月加入张红超创业团队。
但在创业初期,张红甫并未参与到蜜雪冰城相关股权中。
2015年2月,蜜雪冰城历史上第一次增资。
2015年,已经是注册资本认缴制的时代,两岸公司从注册资本6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股东仍然是张红超一人。
2015年,蜜雪冰城的加盟门店超过了1000家,办公室搬入了地标建筑,基本建成自己的核心工厂。
2016年12月,张红超第一次对外转让股权。
张红超将50%的股权,每股1元,以5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张红甫,兄弟两人平分股权,各占50%。

平分股权的风险虽然非常大,但蜜雪冰城并未因为股权平分产生权力之争,反而开启了蜜雪冰城的“值钱”之路。
03
架构成熟
2017年12月,两岸公司第二次增资,由1000万元增加至10000万元。
新增注册资本分别由张红超认缴4250万元、张红甫认缴4250万元、时朋认缴100万元、孙建涛认缴100万元、程瑞楷认缴100万元、沈猛认缴100万元、罗静认缴80万元、蔡卫淼认缴20万元。
后,沈猛将所持股权全部转让给张红甫;程瑞凯将所持股权全部转让给张红超。

从上述股权结构看,两岸公司的股东均为自然人股东,尚未引进投资机构。
随着上市规划的进程,在提交申报材料前,一般可以进行定向增资,引进投资方或者为核心员工搭建持股平台。
2020年6月,两岸公司进行了第三次增资,本次增资由万店投资、青春无畏、始于足下三个平台认购。
其中,青春无畏和始于足下是持股平台,合伙人均为公司或子公司的核心员工。

至此,蜜雪冰城上市前的股权架构基本形成,股东类型有自然人、投资机构、员工持股平台。
在冲击上市前为员工搭建持股平台,能够让员工共享发展红利,是留人、用人、激发人的一剂强心针。
此后,两岸公司整体变更为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冲击上市。
在整体变更后,2020年12月,公司进行了第四次增资,新增注册资本全部由投资机构认购。
在完成第四次增资后,蜜雪冰城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如下:

【来源:招股说明书】
从蜜雪冰城股权结构图可知:
以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在上层形成了创始团队、员工持股平台、投资机构为主的顶层架构;在下层形成了以全资子公司为主的底层架构。
创始团队在全局上牢牢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并且依靠自身成熟的供应链,不断突破。
蜜雪冰城2021年实现百亿营收,净利润3年增长近5倍,合计开出超2万家门店。
写在最后
从蜜雪冰城股本演变看:
蜜雪冰城经历了股权代持、一人有限公司、股权平分、员工股权激励、引入投资方等多个状态。
即使在股权代持、股权平分这样的高风险状态下,也没有爆发内部的股权纠纷。
蜜雪冰城的股权架构清晰而不复杂,没有多么花哨的设计,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匹配了不同的架构模式,股权架构随着公司发展而演变。
在当下创业中,对股权架构的设计已经成为共识,但也不必追求看起来“高大上”的股权架构,能够匹配公司发展阶段,就能满足公司需要。
最后,祝有更多的企业走得更远,更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w3.com/10717.html